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的蹲点报告(7)
时间:2019-04-19 17:0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寿光经受了考验。赵绪春说,在蔬菜发展上,寿光历届政府始终坚持锤炼基础、提高能力,坚持打造品牌、提升品质,坚持推动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到高,保持方向不动摇、保持定力不松劲,这才逐渐使寿光蔬菜从一个村子出发,覆盖寿光,走出山东,走向全国,也化解了北方冬季蔬菜市场吃菜难的问题,“并形成现在的大格局、大视野、大舞台”。 的确,出发就走在前面的寿光蔬菜,始终保持着领先,始终瞄准产业链高端,方向从未改变。 走进寿光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高大的玻璃大棚内,各自成方的各色蔬菜让人眼前一亮。中心负责人孙继业告诉记者,这个蔬菜标准中心是农业部门和山东省共同成立的,用意很简单,就是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把握了质量。现在,这里除了整理出日光温室番茄、黄瓜2个全产业链标准,正在将寿光的桂河芹菜、独根红韭菜、浮桥萝卜、寿光大葱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纳入标准体系,“让寿光品牌始终处于品质高地”。 因为先行一步,寿光蔬菜从种植方式、经营方式、组织架构、品牌框架、质量保证等方面都显示出现代农业的“先飞优势”。在寿光,走进每一个村落,菜农的神情都是轻松的。他们不缺技术,搞不定的时候有技术员;蔬菜好卖,每个村头都有合作社的交易市场;价格公道,寿光蔬菜已成为价格风向标。李秀欣说,现在正在推动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林红玉总结,绘就一张蓝图,保持发展连续性,一任接一任,不动摇不徘徊,为发展赢得了宝贵空间,也推动寿光产业均衡发展,促成了品牌企业的群体成长,成为县域经济的“寿光现象”。 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法民现身说法。他说,寿光本地企业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多数当年的地方国营企业、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没有倒闭消失,还活得有滋有味,很多都做大了、做强了、做成品牌了,这是很难得的。“过去一些同行,曾经很‘牛’,可是现在市场上都找不着了。”他分析,除了企业自身的毛病,与地方政策不衔接、一套人马一个打法有关,“在寿光,大家就是干事,不折腾”。 联盟集团董事长杨志强就是当年“伯祥书记”选拔的人才之一。杨志强走马上任后,几年时间就使当时濒临倒闭的小厂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成为上世纪90年代国内化肥行业的“三面红旗”之一。有趣的是,总经理王法民同样是杨志强从学校“抢”回来的人才,当时王法民即将毕业,还没想好去哪里,直接就被联盟高价签走。现在,联盟化工年销售185亿元,稳居国内前10名。 董宜顺说,在寿光,做企业有稳定的预期,不担心变来变去,“我们放心做企业就行”。这一点,寿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国峰有过分析。他说,改革开放后,寿光工业经历了起步阶段,重点是解放思想,抓人才,寿光至今还有一批老将是当年选出来的“高手”。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曾经的国营、集体企业如造纸晨鸣、农用车凯马、商场全福元、化肥联盟等先后改制,一些行业小巨人就这样形成了。党的十八大以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又开始出现新的企业领军人物。 2018年,寿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9家,实现利税134.0亿元。晨鸣纸业几年前还是寿光缴税第一大户,现在,已经被超越了,“再赶上来可不容易”。侯焕才对被人“赶超”有些不甘心。 政府这只手做好服务,管住该管的,市场就有了活力,企业也有了动力。刘树森,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这种感受尤为强烈。种子市场一向竞争激烈,尤其是寿光蔬菜种子市场,差不多全世界的种子“大佬”都要来分一杯羹。年近六旬的老刘算是种子经营世家,父亲刘学敏1981年开始经营种子,1993年,父亲退休,大学毕业的刘树森辞职下海,接班,“那时候卖种子的已经很多”。 刘树森搞种子经历了3个阶段。起初,只是单纯买进卖出,随着寿光市成立蔬菜推广办公室,蔬菜市场越来越火爆,他开始接触国内外知名种子企业,做专业代理。再后来,发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种会受制于人,被人随意要高价,于是开始进入种子研发培育领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政务新媒体买粉丝将判不合格
- 下一篇:长江海事局推出20项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