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的蹲点报告(5)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的蹲点报告(5)

  寿光的成功并不神秘。寿光市市长赵绪春说,这里有个发展思路问题。如果认为农业可以慢一点发展、缓一点发展,把农业和工业对立起来看,可能农业大县就会把农业优势丢了,而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工业基础、商业基础也不牢靠。

  寿光摆脱了这种思路。

  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秀欣说,寿光对农业的重视很朴实,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初期,寿光很大的精力就放在整治河道、改良土壤上。寿光北部沿海是盐碱地,从1950年开始,寿光每年发动群众引黄灌碱,并修建起29公里长的防碱坝。羊口盐场是一家国有盐场,46岁的盐工王国兴指着远处的围堤告诉记者,听老盐工说,羊口盐场那条围堤最早就是1958年开始建的,50多公里,“当年可不容易”。

  李秀欣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寿光同样是以粮为纲,单一抓粮食,但土质并不适合大田作物,全县粮食总产一直徘徊在6亿斤左右,农村集体总收入不到1亿元。1978年后,寿光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1984年全市粮经作物比由原来的8:2调整到6:4,蔬菜种植面积由1979年的8.9万亩增加到1984年的18.4万亩。这一调整,就有了蔬菜的逐渐富余,就有了80年代早期的“马路菜场”,就有了寿光蔬菜这块金字招牌在市场上的淘洗磨砺。

  不过,寿光人并不认为在农业问题上有先知先觉。“伯祥书记”分析,真要说意识到优先发展农业,当时还没有认识得这么深、这么远、这么透,但在实际工作中,寿光有这种自觉,实实在在地抓住了农业这个根本,走了一条符合中国农情、寿光县情的路。因为我们是农业大县,大多数人都在农村,“不搞好这个基础,其他事情也办不好”。

  这种朴素的重农情怀,在时间和实践的洗礼中,渐渐深入到寿光田间地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寿光人更是一种巨大鼓舞和激励。

  在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园区,记者真切体会到农业这个“重中之重”的分量。田柳镇位于寿光中部偏北,10万亩耕地中,有4万亩蔬菜。当地自然条件并不太好,2018年洪水中很多大棚遭到水毁。田柳镇党委书记王桂芝调任不久,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变一变这种靠天吃饭的行情,“让现代农业的阳光,照进田柳大棚”。

  3月26日下午,阳光满满地洒下来,在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区,一排高大的蔬菜大棚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走进一间靠路边的大棚,满园绿色的藤架上挂满西红柿,大棚很长,比普通大棚高,感觉更敞亮舒服。这间大棚的主人——44岁的王张波,也是崔家庄村民。他告诉我们,大棚200米长,最高处7米多,水肥一体化设备,比他自家大棚可强多了。

  不过这大棚不是他自己建的,是从园区租的,每年租金3.5万元,一次签5年租约。“自己可建不了,这棚得50万元才建得起。”他说,园区里农资超市、检测中心、蔬菜交易市场都是配套的,种子、技术也不用操心,自己负责打理就行。家里的老棚子一年能收六七万元,新大棚一年能收20万元左右,“我是拎包进来,好多人想进来,还进不来呢”。

  现代化大棚建起来并不容易。田柳镇耕地土质不好,大田作物产量不高。王桂芝说,通过摸底调查,觉得建现代农业园区对农民的影响力和指导性更直接,“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化,农业也可以搞园区嘛”。他们引进了金投农业有限公司,选择土质相对贫瘠的3个村1500亩连片土地,以每亩960元年租金与农民签订15年流转合同。公司按统一标准建好大棚,再返租给村民,实行一体经营,既解决了村民建大棚的困难,也有效增加村民收入。

  对农业的重视,带来了“新老农人”的全方位提升。在三元朱村,28岁的新农民王聪回村种蔬菜才两年,已经有3个大棚。记者走进大棚时,这个两年前从未种过菜的“农二代”,正在捡拾地上的蔫黄瓜。他弄的是苦瓜黄瓜套种,此时正值黄瓜下架,翠绿的苦瓜已经挂满秧架,“我也是半个技术员啦”。

  稻田镇崔岭西村的崔江元,率先搞起了物联网,棚里的温度、通风、洒水、卷帘,手机上就能搞定。他打开手机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演示的时候,腰上的一串车钥匙叮当作响。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崔江元家小汽车、农用车就有3台,不过他家在村里也就中等收入。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