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的蹲点报告(2)
时间:2019-04-19 17:0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形象改变了,产业在哪里?三元朱村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分布着几个土层贫瘠的埠岭,种粮不收、种菜不长。党支部决定从这里开始挖穷根。1979年,王乐义请来山东农学院教授李政艺,就在埠岭上召开村民现场会。李教授说,那是第一次有农民来请他上课,他二话不说就来了,与村党支部一起做出“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的种植规划。此后,党支部带头,春夏苦干。3年下来,过去光秃秃的埠岭成了“花果山”,村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此时,王乐义知道,与其他村相比,三元朱村算比较好了,“但没有长久的产业,终究不行”。寿光当地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也有人建“土棚子”冬天种菜,烧煤,温度低,收获没有保障,起色不大。能不能在大棚上做文章呢?自1986年,王乐义开始连续几个冬天带队外出考察蔬菜大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天寒地冻的时节见到了顶花带刺的新黄瓜,这可是了不得的东西。王乐义刨根问底,知道了辽宁大连瓦房店的蔬菜大棚里出这个东西。说干就干,苦苦寻找中的王乐义闻到了黄瓜的清香。 “今天的北方,冬暖式蔬菜大棚习以为常了,在当年可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多年之后,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干部信俊仁回忆三元朱村建大棚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信俊仁长期跟踪蔬菜产业,1985年至1990年正好在三元朱村驻村,对当地蔬菜大棚的前世今生再熟悉不过。 他说,当年三元朱村要搞冬暖式大棚,至少有六道难关:第一关,拜师难,到哪里去找师傅啊;第二关,谁来种,农民种大田习惯了,不见到果子不会轻易干;第三关,土地难,人多地少,谁愿意拿地来干从没干过的事;第四关,资金难,当时一个大棚6000元,刚吃饱饭的农民谁能拿得出;第五关,大棚建设难,新大棚以往没干过,不会建,也没工具;第六关,管理难,外面气候变化大,里面种植要技术,都不会。 王乐义没有被这些难关难住。找师傅,他去瓦房店三顾茅庐;没人干,全村17个党员干部带头干;没有钱,自筹不足的部分他出面贷款;建大棚难,拉钢丝的紧线机,县邮电局有,人家不用时他去借,要用时赶紧还回去。就这样,硬是在1989年8月挖地建棚,当年收获,一棚子绿生生的黄瓜,一斤卖到10元,17个大棚干部个个都成了致富带头人。 三元朱村开先河,大棚起来了,赚钱了,学的人也多了。身为党支部书记的王乐义此时做了两件事,一是村里17个党员干部在村里分片包干,教村民搞大棚蔬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二是与瓦房店请来的大棚师傅韩永山一起跑全县教村民种大棚,“这可是伯祥书记抓的,一个村富了不叫富,得大家都富才行”。县里专门成立了蔬菜推广办公室,给了他一台吉普车,到各乡镇教建大棚。“全县34个乡镇,除沿海几个乡镇,我跑了27个乡镇,有时候一天就跑11个乡镇。”当年,寿光县新建大棚5130个。 就这样,我国北方冬季普遍存在的吃菜难问题,起于三元朱村,成于寿光市,在一个党支部书记的率先攻坚中,悄然化解。 攻破了大棚难题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寿光,在我的身边,有一个战斗的群体。”王乐义说。 崔玉禄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226户村民同样靠大棚蔬菜为生,不过蔬菜主要出口俄罗斯。记者进村那天,村民崔江元早上才摘了500斤西红柿卖给村里合作社。他随手摘下1个红彤彤的西红柿放在记者手里,一咬,满口鲜嫩,感觉皮稍厚点。他说,这是专供出口的厚皮西红柿。 崔岭西村的蔬菜出口,是党支部书记崔玉禄的功劳。崔玉禄今年57岁,2002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前当过外贸经纪人,2007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他说自己的座右铭就是“把公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村里就没有办不好的事”。而经纪人的眼光和头脑,使他在产业致富上比别人多了些办法。2018年,崔岭西村集体经济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2.8万元,连续保持稻田镇“首富”。 在洛城街道黄家庄村,刚从大棚回到自家楼房的村民韦孝忠告诉记者,村里能像现在这样好,“得亏有了一位好带头人”。他说的好带头人,是2014年上任的党支部书记黄春海。黄春海上任后,分门别类地解决产业发展与村庄环境整治,几年下来黄家庄村就成为文明富裕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政务新媒体买粉丝将判不合格
- 下一篇:长江海事局推出20项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