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的蹲点报告(3)
时间:2019-04-19 17:0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在寿光,更多的党支部书记像一群屹立在乡村田野的“堡垒”,像一只只高飞的“领头雁”,带领全市975个行政村的村民,一村一品,共兴产业,共同富裕,使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4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00多元。 寿光现代化蔬菜大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瞿长福摄 县委书记与县域经济 一棚蔬菜,从三元朱村出发,点亮的,不仅是王乐义和村民们的目光,也让时任县委书记的王伯祥兴奋不已。“你们的黄瓜,一斤至少能卖10元。”最先说出这话的,就是王伯祥。“我为什么关心蔬菜,蔬菜能解决农民的大问题啊,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在王伯祥眼中,蔬菜是突破口,突破它,就能打开县域经济一片天。而这,正是县委书记的职责所在。郡县为基,千百年来,县域的治理和发展,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版图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伊始,县域经济治理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也是全国2000多个县区未曾间断的实践课题。 如何做好这道课题,寿光人一直在探索。 上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干旱,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吃饱肚子”就成问题。对寿光来说,这道考验很严峻。新中国成立初期,寿光一些地方利用土井取水,但土井效率不高。50年代中期,河南省发明的平地打井法启发了寿光打井创始人黄继约。经过多次探索,黄继约找到了新的打井方法——砖管机井。很快,寿光县委组织专业打井队,当年打出300多眼砖管机井,随后逐年打出3000多口机井,缓解了全县120万亩农田用水困难。 寿光没有丰富的资源,自然条件并不太好,经济总量曾长期靠后,怎么发展?“这就看你心中有没有党、有没有民、有没有责?”寿光市委书记林红玉说,县域经济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县委的决策、举措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性甚至决定性作用。寿光能率先发展起来,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县委、一位强有力的班长,有王伯祥这样优秀的“一线总指挥”率先把这份责任扛了起来,激励全县人民接续努力,才有了寿光的持续向前。 3月24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见到了这位当年的优秀“一线总指挥”。“那时候太穷,老百姓都没有钱啊,寿光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发展,县委书记就是要带领大家解决这个困难的。”谈到当年的寿光经济,已经75岁的王伯祥仿佛又回到当年,“1986年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农业上因势利导抓蔬菜市场,典型引路,工商业抓带头能人,共同促进,不要一腿长一腿短”。老人很郑重地说。 从哪里抓起?王伯祥说,寿光农民素有种菜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寿光西面有油田,工人得吃菜,农民就把菜摆到公路边卖,形成马路菜场。可生意好,公路也堵了,有时候一堵两三个小时,周围的老百姓颇有微词。“不让卖菜不行,堵塞交通也不行。”王伯祥让人去调查,结论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划出地方专门做市场。 这时候,位于路口的九巷村党支部书记夏红升主动表示愿意拿地建市场。于是,1985年,后来名声鼎沸的九巷蔬菜市场浮出水面。刚开始10多亩地,其后每年扩大一点,直至2009年因为地域狭小让位于新的专业市场。 九巷市场,见证了“中国蔬菜之乡”的发轫成长,也成就了寿光蔬菜的“少年”时期。“我的功劳就是在最初没有把马路市场撵走,而是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建了这个市场。”王伯祥刻意回避自己的作用。 但寿光人心中有数。“假使当初关闭了这个市场,寿光蔬菜的命运就难以想象了。”寿光市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卢立男在发展改革系统工作了31年,对寿光的变化如数家珍。他说,正是蔬菜市场的建立和逐步规范,菜农有了更大的希望,才会有源头对冬暖式大棚的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蔬菜链条中来,也才会有“中国蔬菜之乡”今天的成就,“县委一把手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太重要了”。 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的早晨,生动地印证了县委书记的这一作用。在这家总投资26亿元的亚洲最大蔬菜市场,每天凌晨2点,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交易商已络绎不绝,蔚为大观。 3月25日早上6时,22岁的临沂“菜二代”王瑞金,已经卖出满满一车花菜,25吨,当天的价格每斤1.8元。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花菜季”,王瑞金都会待在地利物流园,5月过后到上海市场经销花菜。在上海,他和父亲一起租了6000亩蔬菜基地。他指着周边的“菜友们”说,很多人都像他这样,前面销售、后面基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政务新媒体买粉丝将判不合格
- 下一篇:长江海事局推出20项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