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火灾过后 我们到底该如何修缮古建?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巴黎圣母院火灾过后 我们到底该如何修缮古建?

  巴黎圣母院火灾过后 重建与修复引发关注

  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修缮古建?

  近日轰炸朋友圈的热点事件一定是 “巴黎圣母院火灾”,以及后续朋友圈里的凭吊与“人类文明即将消失”的哀叹。

  早先曾有消息称,此番失火与正在进行的巴黎圣母院修缮相关——这个消息至今没有定论,目前,火灾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

 

  16日,一位学建筑的朋友@亲爱的豆子发微博讲了一件往事:200年前巴黎圣母院在法国大革命里被砸得乱七八糟,法国建筑师维欧勒·勒·杜克奉命进行修复,他的好朋友普罗斯佩·梅里美(《卡门》的作者)跟他说,“老弟你可得小心点啊,对于圣母院这样的纪念碑似的历史建筑,要重新修复它,可能比几个世纪的蹂躏都更具杀伤力和破坏性。”没想到这句谶词说的是200年后的今天。

  看完后,“古建筑修缮”这五个字和这门学科成了我这一整天最关心的事。

  无论这场火灾由什么引起的,“修缮”必定是今天的巴黎圣母院要面对的功课。

  我问我自己,我了解这个专业吗?修缮古建筑和维修旧房子有什么区别呢?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之后,我辗转找到了受访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老师,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学者。补充一句,此番的采访故事比较有趣,几乎从北京绕了地球一圈。结果,所有建筑学者告诉我的线索,最终都指向吕舟老师。

  原则之一:

  最核心的是要保存

  文物原有的价值

  北青报: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后,曾有消息称引发火灾的原因或许因为正在进行的巴黎圣母院修缮。后来说法也比较多,您认为修缮是否会带来危险?

  吕舟:修缮是一个干预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对象的改变和干预。改变大了,干预多了都会造成对文物价值的损害。修缮的过程当中确实会有很多风险:比如说原来没有人的地方,现在有人在活动;原来没有电源的地方,现在因为要修缮,要把电缆加进去,像这种情况,如果管理不严,就有可能存在火灾的危险。

  北青报:提到修缮,我们知道“古建筑修缮”是一门大有讲究的学科,那么正如其名,它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吗?

  吕舟:“古建筑修缮”是一门比较近的学科。对欧洲来说,这是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欧洲人提出“纪念物保护”概念之后才兴起的。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道开始进行基于保护古代建筑为目的的修缮设计,但修缮工程则还是传统的修房子的方法,并没有体现出文物修缮的特点。真正系统性的文物修缮,基本上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开始发展的。

  北青报:您也提到中国早期的修缮工程是使用的传统的修房子的方法,那么古建筑修缮和修房子的区别是什么?

  吕舟:文物是有价值的,它可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是人类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在修缮的时候就必须保护好它的这种艺术价值。文物还是一个历史信息的承载者,它见证了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段历史,在保护的时候就要关注于怎么样让这些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过程相关的信息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修房子是从使用的角度根据用途来作调整。而与修房子最大的不同,古建筑修缮最核心的就是要让文物所具有的价值得到很好的保存。比方说,今天房子漏雨,维修人员可能会帮你把油毡换掉,重新做一遍防水。但是对文物来说,我们首先要研究,换掉的东西对这个文物是不是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有重要的意义,是对坏掉的这部分东西进行修补还是把它更换,就会有更多的判断——它和普通的修房子是不一样的。

  原则之二:

  文物修缮变化越小越好

  北青报:古建筑修缮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基本原则是什么?

  吕舟:文物修缮的难点在于对文物价值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和研究。文物修缮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基于对文物整体价值的认识,尽可能地保护好这些真实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并使建筑能够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文物建筑修缮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对普通建筑的修缮。在文物修缮的原则中,有一条原则叫“最小干预”——就是尽量地保存文物建筑原有的部分,尽可能少干预、改动文物建筑。任何修缮其实都是一种改变,文物修缮,不是修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尽量地少改变它。要尽可能避免变化,变化越小越好,尽可能多地去保留能够体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或是文化价值的部分,要尽量把这些东西都留下来。

  原则之三:

  尽可能多地使用原来的材料

  北青报:修缮与变化中间,其实是一道哲学问题。一些资料上说,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其实对“古建筑修缮”是有不同意见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