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读书?匡衡凿壁借光 祖莹“以昼继夜”
时间:2019-04-19 10:2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手不释卷 涵养文明 明代沈周画作《东庄图·耕息轩》,画面中一位士人坐在席上读书。 编者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华文明素有热爱阅读、尊重知识的传统,古人敬惜字纸,一片写有字的纸页也不忍废弃,而书本更是具有神圣的意义。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读书的重视与热爱,中华文明才能赓续不断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本期我们特别刊发此文,意在以古人之开卷有益启发今人手不释卷。 古代社会,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在喜爱读书、热爱学习上取得了超越时空的共识。他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驰骋在思想的疆场,从书中开拓了眼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学习到修身的方法,掌握了治国济世的智慧……古人之重视读书,正可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手不释卷。 百姓重视读书 汉朝的匡衡,出身贫寒,在没有做官之前,勤奋读书,非常重视学习。当时,他很穷困,但想尽各种办法去争取读书的机会。匡衡白天工作,晚上想看书,“勤学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他在为当地富人打工期间,“佣作以给食饮”,但他不要工钱。富人非常奇怪,问他为何不要工钱。深知富人家多藏书的匡衡说:“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富人非常感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通过积年努力,匡衡成为了西汉有名的经学大家。时人有云:“无说诗,匡鼎(鼎是匡衡的小名)来。匡说诗,解人颐。” 北魏的祖莹,出身富贵,也非常喜欢读书。他读书“以昼继夜”,其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他在父母入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此举既使自己能继续读书,又能不影响父母、避免让父母操心,可见其用心良苦,时人称其为“圣小儿”。 明末清初有个叫唐铸万的人,做过十个月知县,而后辞官来到苏州,成为一介布衣。他生活非常拮据,常常断炊,以废圃中枸杞叶为饭,“衣服典尽,败絮蓝缕”。在这种境遇下,他仍然能够安贫乐道,以读书写书为乐,“陶陶焉振笔著书不辍”。 匡衡、祖莹、唐铸万应说是幸运的,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实则还有亿万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却同样值得尊重。正是一代又一代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接续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绝,并始终有一股来源于普通百姓的力量注入其中,使其活力无限。 学者重视读书 普通百姓尚且重视读书,何况学者乎?然而有的学者成名之后,就不再读书了,半途而废,殊为可惜,当以为鉴。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开启有清一代学风的大学者,一辈子始终读书且卓有成就。因其出身富户家庭,顾炎武有很好的条件读书。他遍览前朝史籍,悉研各类经典,为其形成渊博的知识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赞道:“亭林(顾炎武之别称)之好读书,盖其天性。”顾炎武为了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凡阅书一千余部”。顾炎武曾游学大江南北,在考察各地的过程中,他交结豪士,获悉各地山川风俗,他的亲身经历连同书本知识共同构成了著书材料的来源,这也绝非书斋中的学者所能及的。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成为顾炎武一生坚持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潘次耕在《日知录序》中说:“先生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他在读书为学的过程中,认为人格塑造是道德文章的基础,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他钦佩尧舜的“耿介”,愿意将自己身上的“胸中磊磊”发扬光大。他提倡要用精慎和虚心的态度去对待读书为学。关于精慎,他说:“著述之家,最不利乎以未定之书传之于人。”当别人希望刊刻他的《日知录》时,他谦虚地回答,该书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提升与完善,尚需一段时间。而关于虚心,他说:“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阎百诗针对他的《日知录》提出若干条建议,他欣然接受。 清代大学者戴震,一生与书结缘。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戴震,自幼喜欢阅读各类书籍,而且喜欢探求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理。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中形容戴震“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难能可贵的是戴震在求学时即表现出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洪榜在《戴东原先生行状》中说:“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古人注释经典的作品)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造字与用字的六种方法)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疑,时年先生十六七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