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位老知青50年后重聚 “抱团养老”变“抱团享老”(5)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上百位老知青50年后重聚 “抱团养老”变“抱团享老”(5)

  当初想要逃离的集体生活,如今成了不少选择抱团者的向往。15万北大荒知青在50年中各有际遇。有成名成家的,也有生活困顿的,更多的“东西南北各奔前程”。大伙儿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也各不相同。

  有老知青感慨,“知青生活的经历,运笔成刀一般地撕开给人看……不管有着寒意或者带有暖意”。

  经历了回城后上学、单位改制、工作调动直至退休,如今走到“人生大戏最后的舞台上”,最令人怕的,似乎反倒是孤独,是过往的一切得失喜怒,再找不到人理解、分享。

  最终,这种对孤独的惧怕,使得历经“50年的等待后”,其中一部分人,选择“携手同行”“走向属于我们的夕阳红”。

  养老与享老

  “跟兵团战友特别有感情,有话聊。”姚惠荣反复地说。50年前在漫天冰雪中积累的战友情,如今随着他们逐渐老去,变得越来越深。

  王建国是没能和姚惠荣等老战友抱团享老的人之一。坐上知青专列时,16岁的他个头才1.47米,差点被拦着没让上去。他家6个孩子,他是老四,抢吃的不占优势,经常挨饿。到了北大荒,他顿顿大馒头往嘴里塞,个子才开始往上蹿。

  王建国在35岁时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坐上了轮椅。他的妻子也是北大荒知青,从那时起开始照顾王建国,一晃30多年。姚惠荣觉得,如果不是有那分战友的感情在,说不定两人已经离婚了。为了离医院近些,王建国两口子住在市里。

  北大荒建设兵团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一共6个师。用姚惠荣的话说,北大荒知青接受“正规训练”,过的是“集体生活”。那些部队编制的特性刻在他们的生命中,在他们年迈之后,重新显出了痕迹。

  “特别认同这种抱团的模式。”每次集体活动之后,姚惠荣都要写一篇一两百字的总结,发到抱团享老群里,给大家分享和汇报活动内容,点名表扬作出贡献的人。几年来所有的活动,她都留存了照片和视频。

  每周一下午两点,是知青合唱团活动的日子。孟凡贵偶尔会参加,手一推开门,就能听见有人喊“孟哥”。

  姚惠荣把一个大西瓜放在活动中心的桌子上,大伙儿唱完歌,话题从当年谁在哪个连谁和谁认识,说到最近的演出谁唱哪一段。没一会儿,桌上只剩下西瓜皮。合唱团的指挥被大伙儿戏称为“政委”,她的爱人负责拉手风琴伴奏。

  当地社区的居委会去年年底成立了,最近,来一起唱歌的退休老人渐渐多了,有些并不是知青,辗转听说这样一个合唱团,也想凑个热闹。姚惠荣答应了,“当然可以”。她嗓门儿大,据说是在北大荒那些年养成的习惯。她打算把合唱团规模做大。

  每周四下午,大家到一位专门装了卡拉OK设备的荒友家唱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祝祖国三杯酒》,也唱《相约在北京,相遇在房山》。

  “我们有体育比赛,弹球、拍洋画、推铁环,接东北嘎拉哈。”孟凡贵在节目里连说带比划地介绍抱团享老的生活。

  这里不久前还进行过一次义诊,宣武医院的专家“请来20多位”,给小区里住着的老知青看诊。四十来户经常聚会的人家还会按月轮流请客。

  百来户知青在这个小区里买了房,真正住下来的没多少。每周一去售楼处活动中心唱歌的人就更少了。也就二三十人,都是“家里没什么事”的。

  没事的都差不多悠闲,有事的各有各的忙乱。有的家里老人还在,病痛缠身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有的兄弟姊妹病了,也得他们顾着。

  一位知青提议,把“抱团养老”的说法统一改成“抱团享老”,享受的享。“咱们刚60多岁,还不叫养老呢。”他们自驾游,全国各地走,有时组织上百人一起去玩儿,有时就几家人三三两两地一起。

  到今年8月28日,抱团享老的北大荒“知青家园活动中心”就成立4周年了,姚惠荣还没想好怎么庆祝。

  最终她决定低调行事,毕竟,比起北大荒知青下乡50周年,更重要的,是“‘十·一’要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