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位老知青50年后重聚 “抱团养老”变“抱团享老”(3)
时间:2019-08-14 12:0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当时给我吓得,以为他要来打架,结果他说,那个馒头他一拿起来,就闻到了豆子的味道,也猜到是我使坏。可他自己也想试试,到底能不能吃一口。” 来自不同地方的知青时不时会打起来。姚惠荣最看不惯在食堂水井边上洗衣服的人,带着泡沫的脏水流到井里。甚至还有在厨用水井旁洗澡的。 当初的种种友好与不友好,都在50年的漫长岁月里,变成了如今彼此拿来打趣的故事。姚惠荣拿出手机,翻到李久胜不久前发给她的消息。李久胜在扬州,刚给她寄了特产白桃。 还是这个李久胜,曾经因为想家,在男女知青营房中间的小树林里,抱着树嚎啕大哭,边哭边用上海话喊“妈妈”。两边营房都听到了哭声,没多久,哭声像传染一样席卷了整个营房,连成一片。 连长来了,想“劝劝这帮孩子”,喊着“知道你们想家了,让食堂做加班饭,给大伙儿煮热汤面、阳春面”。那时兵团很少做面条,食堂里没有压面机,好几百人的面条,都得拿手擀出来。 兵团的知青也有偷跑的。有个男生“真走了,穿着单棉鞋就走了”,那个男知青沿着铁路,以为一直走就能走回家,等他被找到时,脚已经冻坏,“截肢了”。 抱团与孤独 姚惠荣在北大荒的兵团里待了8年,她能回北京是因为一场大火。 那是个冬天,十一连一位知青的蜡烛点燃了草编的营房。姚惠荣所在的七团一营三连离着火的营房不远,隔着夜色远远能看见火光。有人骑马来了,招呼大伙儿去救火。 姚惠荣对那个夜晚最深的印象是冷,她跟着一起去救火,站在一个水泡子旁边,不断用水桶舀水,再接力式地传递给旁边的人。 这个机械的动作她一直做到大火扑灭,实际上,她认为火是“自己烧完的,周围没有可燃物了”。 火灭了,没有人员伤亡,大伙儿准备回连队。可姚惠荣发现自己走不了了,她一直站在河边,三斤半的棉裤湿透了,把她下半身冻在了河边的地面上。 排长找来镐头,把姚惠荣腿上的冰一点点敲开,借了辆老牛车,把她拉回营地。第二天,姚惠荣被送到医院,确诊为神经应激性质的关节炎,“在当地治不好”。 她就这样回京了,吃着当时5分钱一包的武力拔寒散,膝盖上“拔”出了水泡。那时,她很害怕以后再也站不起来,幸好病慢慢治好了。 “我现在平时都带着腰围子,我们很多荒友都有腰肌劳损。”她拍了拍自己的腰。 直到她慢慢上了年纪,当初的8年兵团生涯,又有了新的意义。 十几年前姚惠荣没退休时,被选为区人大代表。她开始频繁接触社区的老同志,也开始接触属于老人的“孤独”。 她在中午11点半接到社区里一位老人的电话。“姚代表,你12点上我们家吃饺子,我包的芹菜馅儿的”。她去老太太家里客客气气吃饺子,吃完就走不了了,老太太有很多话要对她说。 那位老人的丈夫耳朵已经听不见了,子女也不在身边,老太太初来北京,几乎谁也不认识。姚惠荣打起精神,边听边琢磨,“这哪是叫我来吃饺子,这就是找人聊天”。 她还接触了一对老夫妇,80多岁了,家里4个女儿只在周末回去,有6间屋子的大房子安静极了。这对老夫妇问姚惠荣,你北大荒战友这么多,朋友这么多,那些没有房的,收入困难的,能不能“叫来我们这里住,一个月给500块钱房租就行”。做饭收拾屋子有老夫妇的保姆负责,入住者“会玩麻将就行”。 姚惠荣组织了6对60岁左右的夫妇,一起去老夫妇家住了两天,然后问他们谁愿意留,没人应承。 “老人毕竟80岁了,人家五六十岁的还能玩得动,能各处走,谁陪你老同志玩。”那对老夫妇请保姆都只要会玩麻将的,还总邀请姚惠荣去家里玩。刚开始她还想,这家人真好,后来她明白过来,“他们很孤独”。 这种孤独,对当时还没上年纪的姚惠荣来说,不过是别人的故事,她并未被孤独直接击中。她有能在一起凑热闹的朋友和同事,退休头几年,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留学生讲课。 她的一位朋友曾抱怨自己的婆婆,那位朋友是一家私企的负责人,公公去世了,和婆婆同住。朋友每天工作极忙,回家后累到只想“在床上躺会儿”,却偏偏被婆婆追着聊天,聊的不过是街坊邻居如何如何。这位女强人一度被追着躲进厕所,婆婆甚至会“堵在厕所门口继续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旅游业:守住“绿色底线”
- 下一篇:保安与工地、外地民工……看画中人的“边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