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位老知青50年后重聚 “抱团养老”变“抱团享老”(4)
时间:2019-08-14 12:0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直到十几年后,姚惠荣退休了,有一天女儿下班后来看她。姚惠荣突然觉得有一肚子话想对女儿说,她追着女儿聊天,直到孩子进了卫生间,她就在门前等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细想想,其实都是些琐事。 “妈,你能不能让我上完厕所,你再踏踏实实跟我聊?”女儿隔着门问她,又告诉她,“你们这些事我不关心。” 姚惠荣一下子想起多年前朋友的故事。 “我明白我老了,需要倾诉对象,需要有人听我的故事,听我说话。”她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说。 她也发现,自己一肚子的故事,并非跟谁都愿意说,说了也并非谁都愿意听。从北大荒回来后的几十年里,她工作着,忙碌着,认识了更多人,去过更多地方。年纪大了得出结论,最处得来的,还是年少时有着共同经历的那群人。 两个老知青第一次见面,一问身份,都是当初在北大荒当过兵的人,彼此间的氛围立刻不一样了。声调高了,语气近了,就算当初不是一个连的,也不妨碍聊起那些过去的事。 1990年春,有老知青在北京策划了一次“魂系黑土地知青生活回顾展”。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的北大荒知青组织过一次大聚会,参与者超过3300人。姚惠荣就是在那次聚会上,知道了有“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委员会”这么个组织。 网络也让这些老知青有了新的沟通方式,一位战友建了个“知青家园”网站,陆续达到退休年龄的人们,开始“打开电脑,学会打字”。 孟凡贵写了一篇《笑谈兵团青春岁月,喜度人生苦乐年华》,总结了“69届”老知青的大半生,又把这段日子与网络时代的碰撞,形容为“既然边疆吃过苦,再吃一次算什么?咬牙向前追,小学生不掉队”。曾经在冰天雪地里摸过枪的手,开始跟键盘上的小方块作斗争。 知青似乎都有一个相似的想法,要“珍惜眼下的生活”。姚惠荣想起了那些没能“全须全尾”回来的战友,被铡草机伤了的、大火烧伤的、煤气熏死的、冬天挖沙子被沙子拍死的、挖煤出事的…… “我们能健康活着呢,虽然多少有点儿病,三高也好,其他病也好,起码没断胳膊断腿,能一起抱团享老,挺好。”她说。 集体与个体 2013年,姚惠荣的堂妹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一个小区买了套房子,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1.3万元左右,小区是花园式的,环境优美,电梯入户的9层小楼,房间朝向也不错。姚惠荣觉着合适,况且“跟亲戚住一个小区能有个照应”,也跟着买了一套。2014年入住之后,她邀请了20多位“荒友”去新居玩,孟凡贵是其中之一。 几个月里,陆续去她家做客的荒友,加起来有100多个。其中,动了在这个小区买房心思的就有17个。姚惠荣干脆去找孟凡贵,请他出面帮着牵头,“大伙儿团购买房”。 “说是买房,也不只是买房,其实就是我们想在一起抱团享老。”姚惠荣想借着孟凡贵的“名人效应”跟开发商谈谈价,毕竟“这么多人一起买”。 孟凡贵对这事儿也很上心,那时他住在回龙观,距离房山车程将近3小时,前前后后去了4次。他跟开发商聊北大荒知青的故事。许多战友都还住着没电梯的老房子,“腿不好,腰不好”,爬不动楼了,孩子往往也没法在身边天天照顾着。大伙儿想要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彼此问一句,有事也能互相搭把手。 小区的开发商答应以最优惠的价格,把房子卖给这些荒友。卧室原本就设计有紧急按钮,又专门为这两栋楼装了户户对讲机,配备护理专车,售楼处2楼专门留了一间办公室,给荒友们做活动中心。 到最后,就连孟凡贵也在这边买了房子,搬到了房山,跟几十年前曾经同吃同住的老战友重新住到一起。还有几位老战友,一时买不起房子,宁可租房也要搬到这个小区里,跟大伙儿一起住着。 最终,在这个小区买房的老知青有百来户,常住也经常参加聚会活动的大约40多户。不少荒友想搬来和大伙儿一起热闹,却没能实现。 这样的事儿发生过好几回,一个老知青想买房子,咨询的当天态度“特别坚决”,当场把4万元定金都交了,由于只收现金,还开车去银行取了钱。有人劝她“买房不是买白菜”,一定考虑好了多看看。 第二天这位老知青改了主意,房子不买了,定金也退了。姚惠荣后来才知道,这位老知青的孩子觉得母亲“太自私了”,为了抱团享老非要卖掉一套房,钱不留着给自己创业,还要去房山再买套房。 最终,母亲没能拗得过孩子。 姚惠荣知道是这个缘故,心里冒出了“啃老”两个字。“这些独生子女,这么理直气壮?”她感慨,“惯的”。 离市区太远、附近没有好学校、需要老人帮忙带孙辈……她能举出好几个子女不同意父母来房山抱团享老的例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旅游业:守住“绿色底线”
- 下一篇:保安与工地、外地民工……看画中人的“边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