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3)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波特兰·罗素十分注重文明接触和互补的重要性,他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说:“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东罗马帝国。学生胜于老师的先例有不少。至于中国,如果我们视之为学生,可能又是一例。事实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与他们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一样多,但我们的学习机会却少得多。”可见,早在90多年前,罗素就认识到每一种文明均有其长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

  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人文基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一个较好的人文基础。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要“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所谓人文,即人们在长期生存实践中创造的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现象。《辞海》“人文”条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由于生态环境和历史来源不同,不同文明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各不相同;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差别也很大;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之间必须加强交流和互鉴,使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既尊重自己的文明,也尊重他人的文明;既尊重强势文明,也尊重弱势文明。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因此,“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通过交流和互鉴,可以认识到各种文明形成差异性的原因,认识其他文明的长处和短处,也可以了解自身文明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交流互鉴,可以了解不同文明国家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等;通过交流和互鉴,才有可能认识到各种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适应生态环境的文化体系,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通过交流和互鉴,才有可能认识到文明的相对性,各种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交流和互鉴,才有可能认识到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有可能“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通过交流和互鉴,才有可能避免不同文明之间因误解造成的冲突和战争,才有可能使有些人认识到自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才有可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有可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

  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发展动力。任何一种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并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相互交流中保护自己的特色,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每一种文明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如果两种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长补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明也就没有活力。任何一种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一种文明没有活力,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衰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于失去活力而引起的。

  首先,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各种文明互补的基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也是文明互补的基础。越是异性、异质的文明,互补性也就越强,越有可能从对方吸收有价值的东西。中国哲人两千多年前便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认为“不同”是事物互补和发展的根本,相异的事物相互补充,才有可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如果事物相同,就没有比较和借鉴,事物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枯萎死亡。《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说过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异性、异质事物相生,同性、同质事物相克,亦即性质不同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性质相同的事物重复相加,那就还是原来事物,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就会停滞或枯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自然现象的基本法则,社会文化现象也一样,异性、异质事物具有互补性,同性、同质事物没有互补性,而且相互排斥。所以,各种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