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
时间:2019-08-04 14:4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因为,文化具有交融性和累积性,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各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累积而形成的。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Krober,A.L。)称,“……广泛地说,文化发展过程是增加的,因此也是累积的,而生物演化的过程基本上却是一种代替的过程”。据美国人类学家乌格朋(Ogburn,W.F。) 的意见,“文化累积的原因由于两个性质,一是旧文化的保存,一是新文化的增加……现存文化与新文化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所谓文化的累积,就是新文化并入已存文化的数量之内”。文化的累积是文化成长、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任何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累积之中,或因发明而累积,或因引进而累积。无论是发明和引进,大多是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引起的。 在原始时代,由于交通不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靠本身内部的变革和创新。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异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触越来越多,各民族都不断从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没有的文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种阻碍,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国各民族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以说,小到一朵花一个豆,大到经济政治学术思想都离不开自由选择、自由流通的大趋势。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R·林顿早在1936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便举例说明,现代美国文化大多是采自其他民族的,现代美国人的主要日常生活用品都不是美国人自己发明和创造的。他说,“美国人浴室里的各种设备是欧洲和美洲文化的混合物,肥皂是古代高卢人发明的,睡衣源于印度,软皮拖鞋是由印第安人发明的,套鞋是用中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的橡胶制成的,外套来源于亚洲草原民族,领带源于克罗地亚人,毡顶的帽子出自亚洲草原地区,雨伞来自东南亚,玻璃源于埃及人,烟草源于巴西,雪茄烟来自西班牙”,等等。 保护文明或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各国的共识。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1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分五部分共12条,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为各国保护自己文明或文化提供了保障。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明确的保护原则和条例。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三届会议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鼓励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共处。总的来说,保护世界各种文明和文化,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各民族的普遍要求。 尊重和保护文明或文化的多样性是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前提,文明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产生稳定性;单一性导致极端性,多样性产生包容性。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主导世界,则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民主和自由,更不可能有和平安全的世界。 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2018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再次强调,“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 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而不是冲突的根源。任何一种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并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护着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如果两种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交流互鉴,就不可能取长补短。世界上各种文明,都是多种文明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白洋淀生态修复进行中 “华北明珠”重绽异彩
- 下一篇:苏木山两代人的绿色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