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与“一带一路”建设(4)
时间:2019-04-22 18:2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中非领导人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这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团圆,也是中非合作论坛继2006年北京峰会和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后举办的又一次盛会。峰会有三大鲜明特点:规格高、规模大、成果丰硕。出席这次峰会的非方领导人和代表团数量均创下历次中非峰会的纪录。此外,联合国秘书长以及26个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代表应邀出席,中外参会人员超过3200人。习近平总书记一共主持和出席了近70场双多边活动,创造了中国领导人主场外交会见外方领导人的纪录。峰会取得丰硕成果: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讲话,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二是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个成果文件,宣示了中非双方在战略性、全球性问题上的重要共识和未来3年中非合作的具体规划;三是我国同28个国家和非盟委员会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掀起了又一波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扩展了“一带一路”朋友圈;四是为中非关系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和新活力,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中非合作不但需要在广度上继续开拓,而且需要在深度上精耕细作,积极主动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具体而言,中非经贸合作要实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蛋糕”,不断提高含金量;其他领域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补齐短板,实现中非关系全面协调、更好更快发展。 在全面总结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此次峰会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合作理念,更加注重非洲各国的发展需求和非洲人民的普遍愿望,提出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中非共同实施“八大行动”: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和平安全行动,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换挡提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八大行动”既涵盖了中非合作传统优势领域,又拓展了中非合作新的发展空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合作体系。为推动“八大行动”顺利实施,中国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这笔资金分别以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融资等方式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新形势下,中非深化传统友谊,密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不仅造福中非人民,而且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开拓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人间正道,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把亚非大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非洲有句谚语:“一只手无法将葫芦罐子放在头上。”只有两只手共同用力才能举起重物,只有双方一起合作才能实现共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的精准对接,中非友好合作必将在新时代展现勃勃生机,充满无限活力。 四、中非关系特点鲜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回顾中非关系的漫长发展史,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非洲人民团结振兴的非洲梦的征程上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中非关系呈渐进式曲折发展的总趋势。中非关系源远流长,这一过程在明朝初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几次高峰。这一发展过程受到内外因双重影响,内因是中非各自内部情况的变化,外因是世界形势的演变。尽管中非关系历经曲折,但发展中非关系符合双方人民的根本利益,中非人民友谊不断加深的总趋势没有变。 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中非双方具有内在的默契和共性,这种默契与共性蕴含着中非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感情基石,这一点在中非交往的数次高峰中反映得相当清晰。在唐朝,杜环作为俘虏阴差阳错远赴非洲,留下中国人亲历非洲的早期记录;非洲人同期来华,西安唐墓中发掘出土的黑人陶俑可以佐证。到元代,中国大旅行家汪大渊游历非洲多个地方,著有《岛夷志略》;几乎同时代,非洲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华,留下一部《伊本·白图泰游记》。在近代反帝反殖民的正义斗争中,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中非人民相互支持、大力帮助,有力说明“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一旦时机来临,这种默契和期许将化为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推力和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快速、全面、健康发展就诠释了这一点:“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