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与“一带一路”建设(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中非关系与“一带一路”建设(2)

  郑和船队四访非洲,“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是何等的雄壮气势,完全拥有“耀兵异域”的实力。然而,郑和船队没有侵占非洲一寸土地,没有掠夺非洲一分钱财,没有贩卖非洲一名奴隶,没有威胁非洲任何一个国家。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和谐、践行和善的民族,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和和与共。基于此,出访的目的不是抢掠土地、索取财物、奴役他人和恫吓别国,而是为了开展交流、发展友谊、拓展贸易。这使我们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一段话:“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郑和下西洋四访非洲与目前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彰显了中华文化和平理念的一脉相承与发扬光大。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曾深情地说:“历史告诉我们,在几百年以前,不论是非洲人,还是亚洲人,都没有把对方看作是野蛮人。虽然远隔重洋,但双方却都认为自己的福祉依赖于另一方的幸福生活。这一意愿所反映的基本理念闪耀着全人类的人性光辉。正是基于这一意愿,十五到十六世纪的中国船队到访非洲港口所带来的是互惠互利的合作,而不是随着阿拉伯人和欧洲人而来的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毁灭和绝望。”

  郑和下西洋,极大促进了中国与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它们纷纷派使者随郑和船队数次来华访问。在此期间,有过两次“风云会”。第一次发生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五月端午节,明成祖朱棣至东苑观击球射柳,邀请文武群臣和各国使节前往参观。在击射活动进入高潮时,朱棣感奋于各国使节多至的盛况,称之为“万方玉帛风云会”。明朝廷对来访国王、酋长和使臣一视同仁,按照相应规格隆重接待。第二次“风云会”发生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郑和邀请亚非千余名使臣随船来华参观访问,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典章文物之美、军容威仪之盛。当年两次“风云会”的盛况给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留下深刻印象,他登基后,于宣德五年(1430年)再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需要指出的是,封建时代的“风云会”只能局限于小范围,无法持续,这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的性质有着根本区别。如今,中非合作的人民性、普惠性、务实性日益彰显,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纵观源远流长的中非关系,从郑和下西洋四访非洲到今天的中非友好往来,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就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和平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非友好历久弥坚、永葆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双方始终坚持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深刻揭示了中非合作的核心要义。

  二、中非合作升级转型,“一带一路”建设喜结硕果

  继郑和下西洋之后,西方殖民者称霸世界海洋,中非之间的直接往来被阻断。1956年新中国与埃及正式建交,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一直以来,中国无私援助非洲,从援建各项工程、派遣医疗队员和维和官兵,到培训各类人才,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情谊。正如曾任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的廖承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将来始终是非洲人民最可靠的朋友。”同样,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当年非洲国家无私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在双方友好往来的历史长河中,如果说郑和下西洋四访非洲是古代中非关系的高峰,那么中国援建坦赞铁路、蒙内铁路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就是当代中非关系的新高峰。

  坦赞铁路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大干线,东起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这条举世闻名的铁路由中国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中坦赞三方合作建成。坦赞铁路1970年10月开工,并于1975年6月全线铺通并投入试运行,1976年7月正式移交坦赞两国政府。期间,中方与坦赞两国人民战天斗地、并肩作战,提前高质量完成了这一西方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坦赞铁路有力支持了南部非洲人民的解放运动,促进了新独立的非洲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争气之路”、“发展之路”,其影响和意义早已超出这条铁路本身。

  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关系不断健康发展,投资、建设、运营蒙内铁路(蒙巴萨至内罗毕)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