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2)

  乡亲们都有一肚子的心里话。靠帮扶摘帽的村民汪从兴抢先发言,他没说两句就哽咽了。迎着总书记鼓励的目光,他讲述了自家的故事:两个娃儿上学,母亲重病,家里曾经穷得揭不开锅。而今,每年100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他是其中一个。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倾听,不时插话。等到大伙发言告一段落,他给乡亲们一条条梳理“两不愁三保障”的进展。

  “咱们国家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家家都有补丁衣服。我也是穿补丁衣服长大的。但是现在到全国各地去,包括偏远的山村,大家穿得都很整齐,铺盖床褥也很少见补丁。”

  “再说粮食,我刚才看的两户人家都有两三个粮垛子,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听说这些粮垛子装的多是前年收获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颇为感慨,“过去在陕甘宁边区,形容年头好是‘耕三余一’。现在你们‘耕一余三’,一年种的粮食吃个三四年。”

  小院里笑声朗朗。华溪村也是中国特困地区的一个缩影。总的看,“两不愁”已基本解决,“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次抽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等看得格外仔细。

  年仅11岁的陈锐是马培清的孙子,他也歪着小脑袋认真听。下午总书记先去了村口的中益乡小学,他已经看到了习爷爷。一放学,又赶上习爷爷来家里做客。和蔼亲切的习爷爷,让他一点也没感到陌生。习近平讲起了学校调研的观感:

  “学校正在盖宿舍楼,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孩子上学远的难题。食堂二位师傅,服务全校157个学生和23个老师,午饭四菜一汤。我想起咱们开始扶贫的时候,推行每个孩子保证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现在每顿标准涨到了6块钱,比当初丰富多了。通过补贴,学生家长负担也不重。我还注意到一件事,孩子们都说普通话,这说明教学规范了。”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走进师生食堂,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走进师生食堂,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小陈锐听了不住地点头。

  贫困户张剑峰坐在总书记左侧长条凳上,他给总书记算了算自己的医药费。“前年查出了鼻咽癌,党和政府雪中送炭报销了8万。”一旁的中益乡卫生院蒋凤插话说,像这种因病致贫,中益乡还有200多户,我们实施了资助参保、先诊疗后付费和大病救助兜底。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