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打黑风云:“四大家族”及其背后的“保护伞”(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呼兰打黑风云:“四大家族”及其背后的“保护伞”(3)

  于文波案起诉书中,还多处提到了他私设公堂的内容。于的住所位于呼兰区电力花园小区,在该小区有一个房间,被他改造为私设公堂的场所,该场所被称为“于家食堂”。

  2007年10月,因怀疑两名员工冒领工资,于将两人带到此处殴打、体罚,还要其他员工现场观看;2013年8月,其员工刘某挥霍公司钱款后隐匿,于文波找到他后,将其带到此处殴打。

  起诉书还显示,2009年12月,于文波怀疑时任呼兰区建设局局长王明杰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就伙同他人对其进行辱骂、殴打。

  值得注意的是,王明杰也是这次被查的14名呼兰官员之一。

  2018年5月,于文波及其团伙成员40余人落网,该案由黑龙江省公安厅指定齐齐哈尔警方异地办理。

  在呼兰,以杨光为代表的杨家也位列“四大家族”之一。

  杨光是山西人,曾任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他成立黑龙江明悦建筑工程公司;2005年,组建明悦房地产开发集团;此外还涉足国际贸易、供热等行业。

  2012年,在一篇名为《晋商杨光的自在生活》的报道中称:杨光一家四代都是商人。其曾祖父当年在太原府开了木匠铺,但生意不好,又赶上大旱,便闯关东来到哈尔滨。

  该文如此描述杨光所属个人庄园的“奢华”:往回稍走一些,是一个与荷花池相映的独立别墅,杨光一周会在这里住两三天。别墅旁边有两个车库,一个里面停放着两台供他下乡使用的 V8 越野车,一个里面,则放满了茅台,那是他最喜爱的酒。“我现在每年大约都要拿出1000万元来买酒,这些酒可是特供,市面上一般可买不到啊……”

  有知情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呼兰杨光喜欢被称为“杨书记”,还曾一度垄断呼兰的冥品市场,寿衣店、烧纸均由他供应,价钱自然偏高,但没有人敢去抢他生意。“他横行乡里,人皆恨之而不敢言”。

  而呼兰个别政府官员甚至和黑恶势力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南方周末》援引一位长期在呼兰任职的干部的话表示,上一届区领导和于、杨两家都是“哥们儿”,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宾,下面的干部如果想要进步可能还得攀附于、杨家族,这种情况下,“保护伞”的数量必然会增多。

  该报道还援引呼兰区一处级干部的话举例称,过去呼兰收不上暖气费的情况很严重,区里甚至要求各单位的干部划片上门收取暖气费。但自从供热行业被黑恶团伙垄断后,收不上暖气费的情况就不存在了,在房地产项目开发拆迁时也是如此,“他们确实给区里的相关工作提供过帮助”。

  有知情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杨家提高收暖气费成功率的窍门是暴力手段:他们专门招来地痞流氓、小混混,以及刑满释放人员等,挨家挨户去收。他们态度蛮横,遇到不及时交费的都会辱骂恐吓,遇到家里没人的就把人家门给钉上。

  6月29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发布通报称,抓获了杨光、杨荣(杨光妹妹)等为首的涉嫌黑恶犯罪团伙成员22人。

  8月6日,呼兰区扫黑办一名主要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于杨两家案件目前正处在上级部门办理过程中。截至目前,呼兰区扫黑办共收到于氏家族线索5条,杨氏家族线索17条。均已移交公安机关。“我们正在深刻反思。待案情公布后我们将进行深入剖析。”

  政府为黑社会员工交保险

  各路“大哥”在呼兰得以横行,离不开本土官员的保驾护航。黑老大出现纷争时,呼兰政府甚至曾出资进行调和。

  杨家曾一度对呼兰老城区的供暖行业形成垄断之势。2008年8月18日,杨家创办双来热力公司(“鑫玛集团”的前身),与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签订《呼兰老城区集中供热热网主干线共建协议》,其中约定:该发电厂采取独家趸售方式只对双来热力公司供热,其他公司若想并入供热管网需按市场价向双来热力公司购买热源。

  于文波当时提出,自己的热力公司以趸售价格并入供热管网,遭到杨家拒绝。

  资料显示,趸售价格是超过一定数量起点买卖大宗商品所采用的价格。类似于通称的批发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被拒后,2008年10月,于文波以锅炉故障为由,先后三次对3个小区近6000户居民停止供暖,引起居民不断上访。

  最终,呼兰政府同意了于文波的要求。

  于文波案的起诉书显示,2009年10月,于文波的公司以趸售价并入双来公司的管网,由此产生的差额部分,呼兰区政府垫付给双来热力公司,此后连续两届区政府延续该做法。2009年至2015年,区政府共计垫付热费差额款2859万余元。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