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白族科学家的初心使命(4)
时间:2019-08-04 12:1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王希季晚年一直倡导把太空作为国家疆域的一部分来看待。他常说:“天,中国人是有份的。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 坦荡无私,提携后辈甘为人梯 王希季的家,就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家属楼。90多岁高龄,人们还能常常见到老人去办公室上班。新华社记者曾经采访他,题目就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94岁仍是“创客”》。 有记者曾经问王希季的老伴聂秀芳,王老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聂秀芳毫不犹豫地回答:“他思想单纯,注意力都在工作上。” 王希季自己也说:“我的脑袋里,经常想的是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一个事情做好了,我感到很高兴;做得不好,就赶紧找原因。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挺有乐趣。” 《王希季院士传记》的作者朱晴在两年的撰稿过程中,曾多次采访王希季。她印象最深的是,王老不愧是抗战时期著名的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爱国情操发自内心,在国家和个人之间,他们选择的是国家。王老谈航天时严谨、认真,却也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人文知识,你可以和王老谈各种名著。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王老从不谈自己,只谈团队做的事情。已步入老年的王希季,眼神依然清澈、真挚,那是一种经过岁月洗礼后的纯粹和坦荡。 60载航天生涯,王希季担任过很多职务:所长、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但王希季说:“我只适合搞技术,不适合‘当官’。”他的老同事、老部下也一直以“王总(工程师)”称呼他。 尽管在技术问题上严格遵循科学规律,“不好商量”,是个“倔老头”,但在工作中、生活上,王希季却是难得的严师益友。 比王希季小10岁的中科院院士、返回式卫星专家林华宝,称王希季是自己“事业上的引路人”。王希季很早就相中了聪明好学、踏实肯干的林华宝,经常有意识地交付他一些重要的任务,并且精心加以点拨和培养。两人一起共事40多年,林华宝觉得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希季兼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所所长,从事理论研究的李大耀受命担任他的技术秘书。在王希季的指导下,李大耀完成了《空间技术》《卫星设计学》等一系列专著的撰写,硬是被“逼”成了一个卫星专家。 情牵故土,为民族地区发展出谋划策 王希季的老家在大理古城南面七里桥的观音塘上末村。少时离家去国,回国后忙于科研工作,王希季回乡省亲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2003年,王希季和夫人聂秀芳在家乡云南大理和白族姑娘合影。新华社供图 1980年,王希季因工作需要来到昆明市嵩明县基地,这是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回乡。看到彝族乡村的贫困面貌,他深感痛心。他问自己:“当年要为红土地建设大发电厂的初衷早已彻底落空,卫星能不能用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呢?” 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王希季将主攻的目标从进入空间的技术层面,转向了空间技术的应用层面。 耄耋之年,王希季依然没有忘记建发电厂解决民族地区能源的初心。2009年,88岁的王希季与3位院士联名写信,建议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研发百万千瓦级的空间电站,以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除了在自身领域尽可能地为民谋福祉,一生中仅有的几次回乡,王希季都为大理的发展出谋划策。1985年,他在大理师范专科学校作了《大理如何加速现代化》的报告。他还振聋发聩地提出:洱海一定不能污染!他说:“世界上这么大、这么干净的湖泊已经不多了,至少我没有见过。” 在当时,人们对污染还没有任何概念,认为王希季只是杞人忧天。直到21世纪以来洱海几次爆发蓝藻污染,人们才意识到,王希季的警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983年起,在京工作、学习的白族及大理乡亲每年举办“三月街”联谊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37届。王希季是联谊会的最早参与者之一。至今,联谊会会长杨聪还保留着王希季率家人参加首届节日活动的签名。30多年间,只要时间排得开,王希季几乎都来参会,对年轻后辈寄语勉励,在白族歌舞、云南乡音中以慰思乡之情。 (本文参考了王希季回忆文章《箭击长空忆当年》、朱晴专著《王希季院士传记》、李大耀专著《王希季》。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走进“列宁市”:一条老街的理想之光
- 下一篇:新时期,国人精神涌动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