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白族科学家的初心使命(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一位白族科学家的初心使命(3)

  时任七机部四院副院长的杨南生说:“至今我都非常钦佩和感激王希季!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上,敢于采用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固体火箭为第三级,需要有相当的魄力与勇气!”

  1967年,“长征一号”的研制工作初样阶段即将结束时,按照国防科工委要求,“长征一号”总体任务移交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负责。王希季再次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两年后,“长征一号”成功地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一位白族科学家的初心使命

▲上世纪90年代,王希季在卫星总装现场。 图片来源:《王希季院士传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希季对“长征一号”的研制贡献很少为人所知。1999年,党和国家为“两弹一星”专家授勋时,王希季的故事才逐渐为人们所了解:“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 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在攀登航天高峰的道路上,王希季的脚步从未停歇。1975年,他研制的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欧洲人敬佩地说:“中国的航天技术有两件事了不起,一件是独立自主研制出氢氧发动机,另一件是独立自主研制出返回式卫星。”

  这些成功背后,王希季付出了多少汗水,已经无法计算。仅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系统,他和团队就经过了58次空投试验,反复改进。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6 颗是王希季负责研制的。由于他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研制中的突出贡献,王希季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次一等奖。但他却认为,功劳应该归于那些不计个人得失、跟着他加班加点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

  开拓太空,造福国家和人民

  人类征服太空的目的是什么?随着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王希季开始认真思索这个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空间大国就已经在返回式航天器的微重力环境下,开展材料加工、空间制药、空间生物学效应等多方面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微重力条件下,地面上不能相溶的物质可以均匀混合,而且不需容器即可融化和固化物质;所形成的晶体不但纯度高、均匀度好,而且体积大,有利于制造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从而大大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可靠性。

  王希季将目光投向了应用卫星和太空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987年,著名半导体材料专家林兰英请求,在第9颗返回式卫星上进行砷化镓晶体的生长实验。王希季听了非常兴奋,这意味着我国的航天技术朝着应用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然而,当时距离返回式卫星确定的出厂日期只有半年时间,如果要增加微重力搭载实验项目,将要冒非常大的风险。砷化镓的晶体加工炉炉内温度高达1200摄氏度,无异于给卫星装入了一枚“炸弹”。

  此外,这颗卫星原计划要搭载法国马特拉公司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和藻类培植实验项目,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航天技术为国外用户提供服务,也是我国航天机构正式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标志,容不得半点闪失。

  在这两难情境之下,面对各种不同意见,王希季果断拍板:“国内国外一起上!”

  关键时刻,这个身材并不高大的云南白族人有着令人惊讶的勇气与魄力。

  在忙碌了6个月之后,我国第9颗返回式卫星如期发射升空,经过5天的轨道运行,舱体安全返回,所搭载的中法两国微重力实验均获成功!

  法国舆论界认为,这次成功的发射和回收,“证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潜力,尤其证明了中国跻身世界卫星发射俱乐部的能力”。

  如今,我国已陆续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了上千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搭载项目,在材料加工、微生物培养、动物繁殖、植物育种及流体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极有价值的成果。

  在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利益等大是大非面前,王希季只有一个判断标准,那就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