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3)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习近平

  走过百年风华,南开大学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百年校史陶铸爱国情怀。每年在新生入校、学生毕业、新党员宣誓以及清明节、校庆日、南开被炸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都会举行“纪念先贤、缅怀先烈、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史编研宣教工作中,学校以爱国奋斗为主题,编纂出版百年校史丛书,开通校史网和校史微博,播讲南开故事,弘扬南开精神,以史鉴今,资教育人。

  曾见证日寇野蛮暴行和师生爱国壮举的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今年整体入选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八里台校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选定若干特色点位线路,培养一批优秀宣讲员,打造点、线、面结合,精、气、神凝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格局,扩大南开爱国主义传统在全国的示范力、影响力。”

  课堂教学塑造爱国认同。历经战火淬砺的南开,蕴含丰富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等教育资源。解读精神财富,滋养一代新人,成为讲好南开思政课的“秘诀”。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学习,我们觉得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离自己很近,就发生在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

  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南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19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遴选优秀教师专题授课,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开好思政课的同时,南开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促进通识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书法与篆刻”课程通过对书法技巧的传授,教人“字正”如同“身正”;“京剧与戏曲文化”课程通过对戏曲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2018年,学校还开设了“中国发展”系列课,校领导、院士、长江学者在结合个人研究领域讲授知识的同时,着重突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公能”素质教育诠释核心价值。每年金秋时节,接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都能在通知书封面上看到八个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字校训开宗明义:南开培养的是既有为“公”之精神,又有为“公”之能力的人。如果把“公”理解为致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把“能”理解为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公”之价值观的能力,把“日新月异”理解为追求和践行“公能”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么“公能”校训便可谓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南开表达”。

  学校从百年校训入手,实施特色“公能”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为载体,把校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实践中,使之内化为面向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成才报国的自觉行动。

  师生“四同”丈量中国大地。南开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塑造功能。1999年,南开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首批实施高校,迄今已累计招募了20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赴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开展支教服务,为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年来,一届又一届南开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不懈努力,在艰苦环境中丰富阅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在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将爱国报国的情怀书写在了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担当实践中。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