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开“爱国三问”的传承(2)
时间:2019-04-17 17:3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传承,是对“知中国,服务中国”宗旨的代代弘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校长杨石先响应“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号召,毅然放弃深耕几十年的药物化学研究,转入农药化学等国家迫切需要的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曾做过杨石先科研助手的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牢记恩师“化学要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学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嘱托,始终把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领衔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开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五年多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50项,南开学人领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APEC研究院”、“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承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1400余个,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500多份。 南开大力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推进建设“十大交叉科学中心”,形成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制高点,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生态文明研究、现代工学体系构建、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标志性科技论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亮眼成就,书写了南开的新时代新作为,彰显了中国的奋斗与进步。 传承,是对周恩来杰出楷模精神品格的代代弘扬。周恩来是南开最杰出的校友,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杰出楷模”评价周恩来,称赞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2001年1月8日,在周恩来逝世25周年之际,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南开大学1999级旅游专业班被批准命名为首届“周恩来班”。南开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谈道:“‘周恩来班’是授予本科生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培育、创建和命名‘周恩来班’,就是旨在学习和传承总理的精神品格,鼓励和引领青年学子履行时代责任,用才华和实干爱国报国。” 18年间,南开大学先后命名了八届“周恩来班”,涵纳312位青年学子,成为传承弘扬周恩来精神品格的“火种”,遍洒祖国大江南北。第三届“周恩来班”学生阿依古丽成为天津市首名研究生女义务兵,退伍后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辅导员,负责“周恩来班”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目前,全校所有班级都在按照‘周恩来班’的标准开展班级建设,从新生入学起就加强培育。”阿依古丽说,“围绕国家民族的大我,塑造坚定、忠诚、勤奋、担当的小我,周恩来的精神品格早已成为青年学子爱国报国的标杆典范。” 传承,是对投笔从戎家国情怀的代代弘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看到南开人主动奔赴沙场的身影——于方舟、马骏、陈镜湖等一批革命志士,何懋勋、刘毓璠、袁永懿等抗战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救国奉献的赤胆忠心。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有名可考的南开英烈就有36位。1949年天津解放后的短短数月内,就有320多名南开学生参军参干,超过当时在校生的40%。 和平年代,一批批南开学子继承先辈传统,携笔从戎,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业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近40名南开学子应征入伍。2017年9月,阿斯哈尔·努尔太等8位参军入伍学子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你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勉励语精神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南开学子投身军营。他们表示,要到军营建功立业,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青春报国梦,百炼淬成钢! 爱国教育春风化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谢祥军:敢打敢拼硬骨头
- 下一篇:脱贫路上 手相牵 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