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4)
时间:2019-04-15 18:5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什么是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的精品力作,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好作品、大作品铸就了人类的文化高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古希腊时期对人类社会的人文发展如此重要,以至于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须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最根本的,正是因为这些时期有大量永恒经典喷涌而出、千古流传。 精品应该怎样“炼”成?习近平总书记从创作主体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 就创作主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道理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大师和大家不是自封的,不是靠做秀包装出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优秀作品立起来的。先有大作品,才有大师和大家。古往今来,凡被尊为大师和大家的,都是因为他们留下了非凡的精品力作。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贯通起来看,就会发现他一贯重视和强调“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以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为例,强调“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强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强调指出,“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这些重要论述其实都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只有下一流的功夫,才能出一流的作品。浮躁是出精品的大敌,幻想靠“快消品”、靠自我炒作、靠花架子一夜成名,注定走不远,更成不了大师和大家。 就创作方法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近14亿人民正上演着推动历史巨变的活剧,国家改革发展,百姓生产生活,顺与逆、得与失、乐与忧,真实地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这一切,为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走出方寸天地,深入火热一线,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真实存在,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创造出卓越的“中国文艺”、“中国学术”。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最忌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应当看到,这些年我国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远远不够,“低俗、庸俗、媚俗”、同质化、原创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现在,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超过1万部,生产电视剧15000多集、各类影片超过1000部,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著作堪称海量,但真正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况依然存在。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提高原创力、引领力。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也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四力”是一切创作均需遵循的认识论、方法论,是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潜心修炼的基本功。践行“四力”的过程,就是创作优秀作品的过程:从走到生活深处,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实践;到悉心观察、细微体察,做显微镜式的剖析,做整体性的体认;再到深入思考、深度挖掘,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吃透生活底蕴;直至水到渠成、落笔成章,写出好作品。这是创作精品力作的“人间正道”。 立德是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