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3)
时间:2019-04-15 18:5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2015年1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图为2015年12月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25家智库。 图片来源: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70多年前,滚滚延河水记录了文艺为人民的历史宣言,见证了一个政党气势磅礴的思想乐章。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起点,中国文化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数千年的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丰富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不只是一个价值立场和取向问题,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扎根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创作之源才能永不干涸,文学艺术和理论之树才能永葆长青。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世界上没有抽象存在的文艺,也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起步受惠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后的每一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研究导向。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首先回答好这个总前提,摆正这个“总开关”,作品的优秀与平庸、思想的先进与落后,都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选择。脱离了人民,就必然被人民所“脱离”,创作出来的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作品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我是谁?我是我们祖国无边无际海洋里的一粒小小的水滴,我只有和我13亿兄弟姐妹一起汹涌澎湃,才会深远浩瀚”,“如果我硬要轻视或蹦离我13亿海水兄弟姐妹,那么,我不是瞬间被蒸发得无影无踪,就将会因干涸而中止生命”。作家柯岩曾经深情回忆,自己由一个小知识分子成长为人民作家,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懂得了“我是谁”、悟出了“为了谁”的道理。 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号脉诊病为喻,生动深刻地阐明了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接地气的真谛。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到群众中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是一个号脉的过程。号脉必须直面对象,打打电话发发邮件不行,搞“悬丝诊脉”那一套也不行。只有深入实地,进入现场,面对面、心贴心,把脉号清楚了,才能心里透亮透亮的,知道社会肌体怎么样,这个病是什么病,该怎么对症下药。 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是扎根人民。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那种把创作看作“一个人的风花雪月”、“身边的小小的悲欢”,注定是没有出路的。作家柳青在农村蹲点14年,对老百姓的了解真正做到了心心相通。中央或者省里的一个文件发下来,他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劳动人民真正过着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生活。”这是他对劳动人民最真心的敬重。 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同样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远离现实、闭门造车、空疏论道,一定出不了好成果。只有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走出象牙塔,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下功夫深思细研,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找到真问题,懂得群众的所思所想,拿出解决问题、解答疑惑的思路办法,形成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精品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国家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最根本的是要体现在作品的水准上,体现在精品力作的数量、质量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讲话中再次鲜明强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