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 生育,是女性学的起点
时间:2019-04-06 05:3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两性》 生育,是女性学的起点 安托瓦内特·福克 波伏娃 《两性:女性学论集》 作者:(法)安托瓦内特·福克 译者:黄荭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如今,“恐育”似乎正成为都市女孩社交软件中的高频词汇。女性在孕育中究竟经历着什么?那些声称“为他生一个孩子”的女性又在表达什么?“生育”似乎成为我们思考女性的新起点。 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活动家安托瓦内特·福克在《两性》中提出,将生育看作拖累而追求平等是十分危险的,它将生成一种隐秘的“厌女症”,导致女性的自我厌恶。《两性》集结了福克十篇经典文章,虽不具一贯的逻辑脉络,却力图将其“女性学”理论过渡到伦理、政治领域。她继承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方法论,为公正地理解女性及其社会角色、地位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第二性》过时了吗? 孕育能力是男女最大差异之一,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早已洞察。她提醒我们:从古至今,人的唯一标准是男性,女性因与之差别(生育能力)而被边缘为“他者”;这些差异(月经、生育)又往往与动物性相连,因而女性被认为缺乏超越性,她们因不合标准而迷失,无法形成完整的自我。《第二性》在政治领域倡导普遍主义女性主义,以“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为口号,在全世界发挥作用。然而,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活动家安托瓦内特·福克在《两性》中提出,以波伏娃为代表的普遍主义女性主义十分危险,尤其在政治层面的实践中,它看似积极抵抗男权,实则消极掩盖差异,这将导致一种隐秘的“厌女症”。 “ta们近乎偏执地否认最基本的现实原则——人生而有两性,借此将人类简化为虚假的混合中性体,其特征是雄性的、单性别的、同性别的、自恋的、自我分裂的、不孕的,而且完全是利己主义的。” 作为均等政治运动最重要的活动家和理论家之一,福克理论的起始点是强调本质差异的“女性学”。 福克在《两性》中传达的独特思想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针对“普遍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的“差异主义女性主义”,即不再机械地倡导社会建构论意义上的反本质主义主张,而是切实地尊重真实存在的男女差异。福克的观点与其对现实政治的参与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运动是不可逆的》《明天,均等》等文章中皆通过对女权运动的描述呈现了福克的政治诉求,及其立场的理论-实践转换思路;其二,福克对“女性经验”的强调。福克运用精神分析法重释了女性经验并赋予其相应的文化社会含义,《人生而有两性》《厌女症的瘟疫》皆为其理论性较强的作品,它们都在强调:子宫和妊娠不仅仅是普通的生理器官和生殖活动,更是一种身份与政治权益。 政治领域中,福克代表的差异主义/本质主义“均等派”与波伏娃代表的普遍主义/反本质主义“平等派”的对峙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均等派”全面胜利。胜利不仅体现在1999年7月8日在法国宪法中加入“促进男女平等参与选举委任与担任公职”这一表述,更体现在均等派的根本政治诉求的实现——“均等法案”的颁布——法国政治决策机构中严格实行男女人数均等。我们不禁要问,“均等派”的胜利意味着“平等派”诉求全然过时了吗?《两性》与《第二性》之间是否如表面所呈现这样,存在不可弥合的断裂?《两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两性》。 一元神话 福克的“女性学”始于对旧象征的批评:对“一”的追求,不仅深烙在西方传统宗教和神话之中,而且不断参与着西方文化的塑造。基督教中唯一的神是男性,从耶和华到耶稣,父子相承。玛利亚的神圣只因她以处女之身生育耶稣,而这隐喻着对女性性欲的禁锢与生育的奴役。从神到人,女性皆附属。夏娃只是亚当的一根肋骨,是衍生之物,模仿“一”却不是“一”。 福克认为,“平等派”外强中干,以反抗的名义让菲勒斯秩序更为隐秘地发挥作用——用普遍客观的外衣包裹男性霸权的内核。菲勒斯(Phallus)源自希腊语,指男性生殖器,以勃起的阴茎为代表物。菲勒斯秩序是霸权的秩序,即阴茎-男性与阉割-女性的对应,女性唯有被阉割并承认被阉割,才得以在此秩序下获得消极合法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陶然诗会”相约清明花期
- 下一篇:从黑塞出发,抵达童话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