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阳:一个摇滚歌手和他的民间艺人朋友(3)
时间:2019-06-23 11:3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他决定尝试一下,和戏社老板说好之后,他们将门口黑板上本来演出的折子戏《周仁回府》《游西湖》擦掉,写上了“土的声音——苏阳乐队”。之后,他还特意找人印了门票,一张20元。 到了晚上,只有他的几个朋友买了门票,戏社内人数寥寥。他开始唱的时候,奇迹却出现了:免费来看的人堵满了街道。附近街道的居民、民工围在门口。警察接到投诉,赶过来却没勒令停唱,站在那听完才离开。 这次演出观众的反应,让苏阳隐约找到了自己的音乐方向:在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唱自己见到的生活。从那时起,苏阳越来越多地去到西北的县城、村庄,在民间艺人那里寻找真正的“土的声音”。 苏阳讨厌“采风”这个词,他与民间艺人的交往,是一种类似于朋友的方式。《大河唱》的导演柯永权负责拍摄苏阳。他记得,每次苏阳去说书艺人刘世凯家前,都会在小卖部买上两瓶酒,一箱牛奶拎过去。这让他想起,小时候和大人走亲戚时的情景。 民间艺人的凡俗日常 2016年6月,《大河唱》的拍摄团队,沿着苏阳曾经寻找民间艺人的路线出发。其中,导演和渊负责拍摄说书艺人刘世凯和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摄影以日常的角度切入。 或许由于这样的拍摄方式,在《大河唱》中,很难看到传承与创新、生活与坚守、落后与现代等拍摄民间艺人故事中常见的脸谱化叙事,他们更多的是在拍摄四位民间艺人们凡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 拍摄前,和渊一场活动上见到刘世凯一面。刘世凯烟瘾很大,中途离开书店,去楼下抽烟。和渊记得,已经58岁的刘世凯,一直在琢磨挣钱的事儿。抽烟时,刘世凯还抽空对另一位民间艺人说自己是包工头,对方可以来跟自己一块干活。 刘世凯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县,这里曾是陕西民歌最繁盛的地方。他的父亲曾是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他从小听父亲说书。耳濡目染,学了一些。后来,当地文化馆看中他说书的才能,吸纳他加入。1976年,他重新回家种田。 他20岁左右结婚,后来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个两岁孩子。为了养孩子,他在冬季农闲时,开始去西北的各个村庄说书。他在宁夏盐池县说书时,认识了一个女人,日后成为他第二任妻子,二人陆续生下了3个孩子。 他一度停止说书,办砖厂、包工程,并在80年代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结婚十年后,刘世凯第二任妻子因产后抑郁症去世。他靠说书和承包工程,把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带大。 现在,他将两任妻子分别在陕西榆林和宁夏盐池的坟,迁在了一起,打算日后自己也跟她们葬在一起。和渊记得,下葬那天,刘世凯看着棺材说,“我这辈子可能就是个光棍了,但死了我就成皇上了,两个老婆陪着我,左膀右臂。” 和渊觉得,刘世凯最好的说书作品是《刘世凯传》。“把他从小的经历,一直唱到他目前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说,刘世凯和苏阳一样,都在用一种本土的腔调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就像他们身边的黄河在唱歌。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2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