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阳:一个摇滚歌手和他的民间艺人朋友(2)
时间:2019-06-23 11:3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大河唱》的拍摄之初,大家是因为想去探求苏阳这样一个融合了当代和传统、摇滚和民族唱腔的歌手的精神源流,但苏阳音乐生涯的开始,却不是因为西北的民间音乐,而是因为一曲《西班牙斗牛士》。 那是1980年代末,苏阳只有17岁,还是陕西省安装技校的学生。一天,他的一个同学用吉他弹了一曲《西班牙斗牛士》。他从未觉得音乐如此好听,“很粗糙地发出特别真实的一种像火星子一样的音符颤在我身上。”多年之后,已经成为职业音乐人的苏阳这样回忆。 之后,苏阳开始整天泡在有吉他的同学周围,蹭他们的吉他练习。不久,苏阳将自己的食堂饭票卖了20元,从一位同学那里,买了把二手吉他。 毕业时,他去了陕西陇县的一个工地当小工,每天筛沙、和灰、推车、撂砖,一天收入一块七毛五。一天黄昏,他下工路过陇县工商银行的家属院,见到一个人正在教别人弹吉他。苏阳走过去和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弹奏了一曲《少年犯》。聊天中,苏阳得知对方曾在西安吉他比赛中获过奖,现在在陇县银行工作,在等机会调回宝鸡。 那人和苏阳说,“你乐感不错,你回头来找我,我可以介绍你去西安,参加走穴团体”。次日,二人喝了一顿酒,随后,对方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让苏阳去找他在西安的一位朋友。 苏阳拿着这封介绍信,进入了西安的新蕾乐团。但新蕾乐团的工资只有60元,很难维持生活。一个河南的走穴团体路过西安时,苏阳离开新蕾乐团,加入了全国走穴大潮。 他日后形容这段经历,觉得有点像贾樟柯的电影《站台》中的文工团。吃住都在舞台,冷了盖油毡布。早晨不吃饭,中午吃一碗3块钱的饺子,晚上少吃点,演出完了肚子咕咕叫。 上世纪90年代,摇滚乐在中国开始流行。欧美的摇滚乐通过北京、西安传到苏阳的耳朵里。“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演唱会结束的第二年,苏阳在银川组建了一支名为“透明乐队”的摇滚乐队。那时,他留起一头长发。 这支乐队的舞台风格和曲风深受当时西方摇滚音乐的影响,很受欢迎,但却不怎么赚钱。“乐队中,没人会经营,只知道要排练、演出,演出之外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做,稍微有点钱就赶紧凑一块喝酒。” 1999年末,唐朝、张楚和超载去宁夏体育馆参加“世纪狂飙——中国摇滚势力演唱会”。演出商把苏阳的乐队叫过去,一块演了一场。演完不到一个月,苏阳宣布乐队解散。 那时,苏阳的儿子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孩子的班主任,觉得他留长发接送孩子不太合适。第二天,他剪掉了长发,剃了一个平头,发型一直保留至今。差不多从这时,苏阳对摇滚乐的兴趣,渐渐转移到西北民间音乐。 土的声音 新世纪初的一天,苏阳在朋友家聊音乐。朋友收藏了很多CD,爱听布鲁斯和爵士乐。苏阳问他,“能不能给我张更原始的?比如,我记得美国电视剧《根》里面有一段黑人在受奴役期间唱起的家乡的歌?” 朋友给他翻出来一张黑人音乐的田野录音。他一听,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银川同心路附近的稻田。 苏阳是7岁时来到银川生活的。那是1976年的一个深夜,他和母亲从浙江温岭箬横镇坐火车到达银川。父亲骑一辆二八自行车,把母子接到银川市同心路的一处家属院。此前,苏阳的父亲在50年代末“支边”中,移民到银川,在氮肥厂工作。 次日清晨,苏阳推开门,眼前是只有几排房子,远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整个童年生活中,苏阳并没有机会听到多少音乐。只是偶尔路过家属院旁边的农田时,会听到田野中农民唱宁夏小调和断断续续的民歌。 他听到黑人音乐的田野录音那一天,依稀回想起儿时农民在到稻田边哼唱的一句歌“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后来,他了解到,在宁夏,只有银川平原附近是鱼米之乡,银南、银北的很多地方,更多的是多年干旱。其中,很多地名却与水有关:大水坑、草泥洼、喊叫水。 “我不知道别人看了什么感觉,我觉得很苦,怎么可能是金川、银川、米粮川呢?”苏阳说,他接着写下了这样的词“宁夏川,两头尖……糜子黄,山丹丹花开富两岸,盼只盼那个吃饭不靠天”。 2004年的一天,苏阳在银川富宁街戏社看秦腔,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如果在这样的地方演出一场,会被接受吗?”这间戏社的顾客,大多是中老年人,平日里,台上是秦腔演奏,台下的人在打麻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