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语入华”考析(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日本新语入华”考析(2)

  近代中国使用的反映新知识的新名固然不少来自日本,但称多半为“日语借词”,则过甚其词。笔者以下将陈述此种夸张之误,绝非要给“词汇民族主义”张目,不是为了证明“老子先前比你阔”,以获得阿Q式的“精神胜利”,而是从近代汉字文化史实况引出的结论。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促成国人“大梦初醒”,决意向强敌学习,自1896年开始派遣青年学子赴日,研习经日本人消化过的西学。此后十余年,渐成留学东洋高潮。经中日两国人士的努力,尤其是数以万计的中国留日学生的转输,汉字新语从日本大量涌入中国。康有为1897年撰《日本书目志》,收录大量日制学名,如经济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等,一时朝野注目。

  清民之际从日本入华的汉字新名,有如下几类:

  (1)音译词(瓦斯、俱乐部等)。

  (2)日本训读词(入口、手续等)。

  (3)日本国字(腺、膣等)。

  (4)日文译语(基于、对于等)。

  (5)将中国古典词原义放大、缩小或转义,以对译西洋概念。(如“现象”本为汉译佛语,意为佛、菩萨现出化身,日本哲学家西周为其注入新义,成为与“本质”对应的哲学术语。)

  (6)运用汉字造词法创制新词,以对译西洋术语。

  上述几类词语有些确乎源自日本,如(1)至(4)类,但数量更大、更为重要的(5)(6)两类,多不能以“日源词”一言以蔽之,因为其中若干新名另有来历——

  (1)源出中华古典

  清民之际被认作是从日本入华的大批汉字词,如自由、社会、科学、卫生、小说、机器、参观、代表、单位、发明、反对、范畴、现象、革命、共和、讲师、教授、博士、悲观、标本等,究其原本,多来自中国古典词库,是晋唐宋明以降从中国传至日本,近代经日本改造后作为西学译名“逆输入”中国的,称其为“侨词来归”比较恰当。因为它们本为中国旧词,在中土语用已然千百年,后侨寓日本,领受外来文化洗礼,近代作为“侨词”回归中国汉语系统。

  (2)来自在华编译、出版的汉文西书

  还有一批反映近代学科概念的汉字新名,如植物学、物理学、地球、热带、温带、冷带、寒流、暖流、细胞、大气、真理、公理、定理、比例、权利、立法、选举等,曾被误以为是“日源词”,实则非也。它们是在明清之际和清末这两个时段,由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作,以“西译中述”(西方人口译,中国人笔述)方式在中国创制的,先后于江户中后期和明治前中期传至日本,其载籍为在中国刊印的早期汉文西书(明清之际成书)与晚期汉文西书(清中末叶成书)。

  (3)晚清“开眼看世界”中国人的创制

  清道咸年间国门初开,一些先进的士人渴求新知,借助汉译西书、西报,撰写一批介绍西事、西学的书籍,著名者有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编纂的《瀛环志略》等。这些书籍在介绍外域情事、学术时,译创了一批史地类、政法类、科技类汉字新名。这批书籍在本国遭受冷遇,而传至幕末明初日本,洛阳纸贵,多次翻印,幕末维新志士吉田松阴称“魏源之书大行我国”。这些书译制的汉字新名随之播传于日本,日人广泛使用之余,还引为译制汉字新名的范本。如《海国图志》的报纸译名“新闻纸”,美国元首译名“大统领”,皆被日本人采用,通行至今。

  总之,上述几类汉字词,有的并非“新语翩至”,而是“旧词复兴”,或曰“古典词革新”;有的不是“日词入华”,而是“侨词来归”;还有不少新名产地在华不在日,日本只是中转站。因而,把它们一概视作“日语借词”,不符历史实际。从语源学角度论之,必须恢复上列三类词语的“中国首创”“翻新古典”及“回归侨词”身份,并论析翻新始末,输出与逆输入过程,考查中—西—日三边互动间的因革及传递转换情形。

  互为师生

  我们不应轻忽幕末明治日本发展汉字文化的重大贡献。近代日本创制一批汉字新名;大量选取汉语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普及词缀化用法,如前缀(如老~、小~、第~、非~)与后缀(如~者、~力、~性、~化),又借鉴西式语法,丰富了汉字语用,对白话文运动及汉语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这一劳绩必须肯认,却又不能因此对汉字新名的语源张冠李戴,一概让与日本。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