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语入华”考析
时间:2019-06-22 14:2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协力共创现代语文 ——“日本新语入华”考析 《瀛环志略》 资料图片 【语言论坛】 有一种说法颇为风行:近代中国所用新名词多半来自日本,若无日本名词,现代国人无法说话作文了。此议似是而非,需要辨析,以明底里。 借词必需 汉语是一种开放的语言系统,古来即有采借外来语的传统,早期汉译外来语不少,如葡萄、茉莉之类。由于近代文化是在中西冲突与融会间生成发展的,故作为关键词流行的近代术语,广为采撷西洋概念,不少具有借词身份。 中华文明沿袭数千年不曾中辍,原因之一,是作为形音意三者得兼的汉字词(名)丰富且词义相对稳定。今人阅读两三千年前的先秦两汉古文,借助工具书,领会其意并无大碍。 汉字文化又不断邂逅外来语,与之互动,获得源头活水。如在魏晋隋唐间,吸纳大量源自南亚的佛教概念,组成若干反映佛法的汉字新名,诸如法、空、禅、世界、现在、觉悟等,渐成汉字常用词。 时至近代,汉字文化又与西方文化相交会,知识量迅猛增长,反映新知识的概念井喷般涌现,经由“方言超升,古语重生,外国语内附”等途径,借助汉字将新概念“词化”,生成批量新名,汉字旧名也得以更化新生。对于此一演变态势,语言学家王力述评道:“佛教词汇的输入,在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比起西洋词汇的输入,那就要差千百倍。……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五十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超过以前的几千年。”王力此言之后,又过去40年,其间汉语词汇的发展更甚于前50年。有人统计,时下每年新增汉字词达三四百个之多。 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欧美近代文化有成,作为汉字文化圈一员的日本与中国相互借助,利用汉字翻译大量欧美词汇(主要是学科术语),这些新名随日译西书传入清末民初的中国,故近代中国通用的关键词,不少是在中—西—日三边沟通中生成的。 借词以新名形式进入借方语言,增加语言数量,丰富语言表现力,是语言作跨文化旅行的表现。汉字具有强劲的表意性。每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符,同时还具有特定的义位,而且汉字往往一字多义,可供翻译时选用。意译词能发挥汉字特有的表意性,昭示其文化内蕴,有时音译+意译,如啤酒、卡片、霓虹灯、绷带等;连音译也往往择取音意兼顾的汉字组合成词,如逻辑、维他命、可口可乐等,以及近年出现的奔驰、黑客、迷你裙、托福之类,在表音的同时,又提供某种意义暗示。严复在音译Utopia时,取“乌托邦”三字,在对音之外,又可从这三个汉字中产生“乌有寄托之乡”的联想,以眧示“空想主义”意蕴。这些音意合璧译词,是充满睿智的汉字文化的绝妙创作。 通过借词以创制新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王国维积极评价新语的借取,“周秦之语言,至翻译佛典之时代而苦其不足;近世之言语,至翻译西籍时而又苦其不足。……处今日而讲学,已有不能不增新语之势;而人既造之,我沿用之,其势无便于此者矣。” 百年过去,“新语之输入”有增无已,而诸如科学、民主、自由、经济、文学、艺术、封建、资本、教育、新闻、物理、化学、心理、社会、革命、共和、政党、阶级、权利、生产力、世界观、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等学语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用过程中实现的。这些汉字新名,词形是汉字文化固有的,词意大都受中国和西方双重因素的影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间。故追溯汉字新名的源流,考察作为现代人思维纽结的新概念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将展开中—西—日文化多边互动的复杂图景,彰显近代思想文化的网络状历程。 语文互动 古代日本从中国进口包括大量汉字词在内的汉字文化系统,此为确论,无须赘述。一种流行说是,文化传播方向上,近代中日间发生逆转,仅就词语而论,日本便从输入国变成输出国,中国则由文化供应源转为文化受纳处。 此说有粗疏之弊,略做历史分期,应当作如是说:近代早期(中国的明清之际及清中叶,日本的幕末明初),文化传播方向的主流,仍是中国通往日本;至近代后期,日本因明治维新成功,研习西学的水平反超中国,其表现之一是清末民初中国从日本引入大量译介西学概念的新名词。张之洞称“日本名词”,林琴南称“东人之新名词”,刘半农称“东洋派之新名词”,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者称其为“日语借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