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进京“三步曲”(3)
时间:2019-06-20 14:5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总理衙门同时致函顺天府和步军统领衙门,要求马上派兵协同电报局人员勘察线路。接到总理衙门函件,李鸿章马上派县丞蒋文霖、通州电报委员王继善进京勘察。此时已临近除夕,勘察设计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五日,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议设电报线进京,将反复商议的设线、设局方案上报总理衙门,并请总理衙门禀奏朝廷,以待开工。 根据蒋文霖、王继善勘察报告,通州至东便门全长二十七里,用旱线(立杆架线),进东便门后改用水线安置城河河底,再进崇文门东面水关,长七百余丈。但是,由崇文门再到总理衙门所在地东堂子胡同,就没有水路了,七百余丈地段,约三十丈就要立一根杆,亦甚碍目;用铜线埋入地下,又恐污秽相蚀,线难持久,一旦损坏,必须挖沟更换,极不方便。 这个问题让李鸿章颇感棘手,犹豫再三,还是向总理衙门建议:电报线不要进入内城了,电报局设在外城离总理衙门也不算远,总比通州近多了。而且北京外城是平民的居住区,立杆架线也不至于招惹王公宗室的非议。 据史料记载:京城南,前门、崇文门、宣武门和东、西便门为内城门,明代嘉靖年间,建造了连接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五个城门的城墙,两道城门之间被称为外城。而东北西三面,一直未建外城城墙,致使北京城呈现出一个“凸”字型。到了清代,宗室王公、朝廷大员的宅邸及各衙门都设在内城,以致内城以王府、官宅、衙门命名的街道、胡同数以百计。汉族人不得居住内城,一般平民百姓聚集外城。 意识到电报重要性的总理衙门没有采纳李鸿章的建议,坚持电报官所一定要设在内城。但考虑到立杆碍目,放弃了在衙署内设电报局的想法,决定在城墙边泡子河附近择地设立官报公所。 闰五月二十日,总理衙门上奏朝廷《拟将通州电局移设京城》,当日获得批复:“知道了,钦此。” 李鸿章接到谕旨,马上命令通州至京城电报线全面开工。六月初,根据盛宣怀的推荐,李鸿章禀报总理衙门:通州电报委员王继善负责专办京城电报外局事务,命其即刻赴京,先在外城东河沿附近架线设局,安置机器,专收商报;并在官报所尚未开通之前,传递往来官报。要求“俟设线工竣,即将通州分局暂时裁撤,原班司事学生人等,局中应用机器物件,均移京局”。 通州电报局于六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陆续将设备物资运往京城,约计手推车十余辆,座车八九辆。车上用电报局小旗为记,入城查验,以示区别,由东便门至新设电报局所。 电报线在城内分为两路:一路进内城,在泡子河边吕公堂设官电局,专门收发政府电报;一路进外城,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杨氏园设商电局。开局后,以商电局的盈利补贴官电局的费用。 李鸿章认为,北京电报局分设官商两个公所,事务繁重,尤其是官电所责任重大,应分别管理。于是禀报总理衙门:派王继善专门负责外城商电局事务;派通晓西学的大兴县县丞庄佩兰专办内城官电局事务。 那时在电报局工作的报务人员,可以说象征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但要精通电报业务,还要精通英语,因为有大量英文电报,必须是“海归”或电报学堂毕业的专门人才才能胜任。 1884年8月22日,商电局建成通报;8月30日,官电局建成通报。历经七年,电报这一近代通信工具终于完成了天津-通州-北京“三步曲”,进入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 通州电报局的地址具体在哪里,史料没有详细记载;设于外城的商电局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前就被义和团焚毁了;设于内城的官电局在1898年被总理衙门迁到了衙署内,成为外务部电报局。 1907年清政府在东长安街建成北京电报总局,外务部电报局的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