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沧浪亭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 享受最美苏州一夜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打卡沧浪亭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 享受最美苏州一夜

  苏州著名古迹沧浪亭,近期和《浮生六记》连成了一个固定词组。经过十个月的运作,“周末打卡沧浪亭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享受最美苏州一夜”,成功地成为了苏州旅游的网红项目。

 《浮生六记》张争耀饰沈复,国芳饰芸娘。 孙 健摄

《浮生六记》张争耀饰沈复,国芳饰芸娘。 孙 健摄

  清代文人沈复名作《浮生六记》,从纸上到实景,从一个点子到旅游目的地,从园林版到舞台版,当然还需要不断打磨雕琢,但是其IP开发思路和经验,已然呈现出颇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个合适的经典IP

  6月15日晚7点,苏州城内三元坊沧浪亭毗邻之可园。三十名来自各路彼此陌生的游人汇聚在此,两位古装的帅哥美女自称是沈家小厮丫鬟,代表主人沈复夫妇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招呼大家出发游园。起步那一刻,大家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剧中人——沈复家的客人,这感觉是新奇的。

  一路迤逦来到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门外,小厮丫鬟停步敲门,酒醉的看门人倒颇有名士风范,任性不肯开门。游人们站在跨河的小桥上,十分好奇地看着这几个演员到底在作什么戏?演员喧闹间、观众狐疑间,忽听河上自远而近飘来清亮歌声,划破了古城的夜空。循声望去,一条木船自河中央来,船头一位一身月白袍的书生玉树临风,美啊!这不期然而至的画面让桥上的现代人瞬间穿越了。

  船靠岸,书生拾阶而上,走上桥来,用地道昆白与游人观众招呼,引领大家正式进入沧浪亭。

  著名昆曲小生张争耀扮演的沈复,如此飘逸出场了。

  观众们就此正式“浸入”园林版《浮生六记》,“浸入”沈复和芸娘的一生。

  一切都是合适的。

  《浮生六记》原是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被学者们誉为“晚清小红楼”。与《红楼梦》的贵族生活不同之处在于,《浮生六记》记叙的不过是苏州一对普通夫妻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他们情投意合,期望过布衣蔬食的诗意生活,却因封建礼教压迫和贫困生活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浮生六记》所记叙的生活艺术,对今人有极大的影响。而沧浪亭是沈复和芸娘生活的重要场景,两人成婚后,夏天为避暑搬去小住,往后每逢中秋,也喜欢去此间赏月。

  在最经典的苏州园林里,用出自苏州的艺术形式昆剧,请出最著名的苏州夫妇,演绎苏式生活,传递苏州文化——跟随“沈复和芸娘”在沧浪亭内移步换景,让人深感经典IP在此得到合适而恰当的使用。

  一场专业的精品执行

  纵观各地名胜景区的旅游表演项目,不乏本地经典IP的呈现,但往往失之粗陋。细品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专业化执行确保了从细节到整体的品质。

  专业编剧赋予了整个项目富有文学底蕴的文本,这与太多的景区表演秀高下立现。编剧周眠撷取原书几处片段加以改编,增添了神仙下凡度人的情节,写成昆曲版《浮生六记》。剧目开始,王二和俞六两位仙人自假山出来,准备度化凡人:“明日蟠桃宴开,要给王母娘娘,带上六卷闲书看看。为此下得凡来,寻找写书人。”他们相中的便是苏州的布衣文人沈三白。痛失爱妻芸娘的沈三白对人间已无留恋,主动央求仙人将他带走。仙人说,他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出来,就带他去蟠桃宴成仙。于是,沈三白开始书写他与芸娘的回忆。由此贯穿全剧,带出夫妇二人的美好生活,也带出了观众在沧浪亭内的观赏线路。

  制作人萧雁说,从一开始的策划就是有整体考虑的,既要做园林版来适应游客观众,又要做舞台版面向专业观众,因此在专业性上就没有偷懒过。没有专业团队打底,对文学经典《浮生六记》、园林经典沧浪亭的理解和开掘必然不能到位。

  观众们在仙人引领下,前往沧浪亭不同角落,面水轩、闻妙香室、明道堂、沧浪亭、“流玉”石刻旁,沈三白与芸娘演绎着他们的人生,整部昆曲分为“春盏”“夏灯”“秋兴”“冬雪”和“春再”五折。

  台湾资深戏剧导演、金钟奖最佳编剧刘亮佐擅长制作沉浸式戏剧。在刘亮佐看来,沉浸式演出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在于保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有移动却不被打断,不出戏”。所以,他在氛围的营造上花了很多功夫,设计了六个站点,这些点是他和团队经过几十遍踩点,考虑了观众安全、演员表演空间,以及整体观赏画面之后确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