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进京“三步曲”(2)
时间:2019-06-20 14:5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其实,李鸿章早就知道朝廷非常需要电报,也一定会使用电报。“神京为中外所归响。发号施令,需用倍切。”但他又不得不顾忌皇亲国戚、朝廷重臣中保守派的权势,曾说:“臣于创办电线之初,顾虑士大夫见闻未熟,或滋口舌,是以暂从天津设起,渐开风气。” 眼下总理衙门疾呼将电线延至京城并设立电报局,这不但正合李鸿章之意,也成了电线向京城延伸的缘由。于是李鸿章马上与中国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商议为总理衙门设立专用电报局事宜。他心里清楚,作为地方官员,自己根本没有权利擅自把电报线引入京城,总理衙门要求在京师设立电报局,但又没有谕旨颁下,只能决定先将这个电报专用局设在通州。这样做既不越权,还可以回避保守派的“口舌”,待将来时机成熟后,再将电线由通州接展至京畿内城。另外通州归属顺天府管辖,也是国都之地,电线展接通州,也算进了京城。且较从天津驿递电报快得多,也能初步满足总理衙门的要求。李鸿章深谙为官之道,这其实是在总理衙门与朝廷反对派之间取了个折中,两不得罪。 当时,李鸿章正在上海为母亲守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由张树声代理。光绪九年(1883年)五月十二日,李鸿章电饬张树声:马上派人勘察天津至通州的线路,命其与通州通永道薛褔辰酌商,在通州城内选定公所设置电报设备;选派天津紫竹林电报局王继善担任通州电报局委员(局长);盛宣怀则与外商洽谈,订购电线设备,六月二十日前将电线设备运到天津。 五月十六日,张树声按李鸿章要求,派直隶州知州叶金绶负责,县丞蒋文霖协同,率领洋匠、学生勘察线路,测量距离、核计杆数,绘图贴说。张树声还将筹备的所有事宜,一一上报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没有再坚持原先“电线展至京城内,并在衙内设置电报”的设想,而是默认了李鸿章的决定。 用时一个月,线路勘察完毕,沿河由天津至通州分段运送杆线准备就绪。 六月十四日,李鸿章正式上奏《展接津通电线折》。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奏折,它既是北京地区设立电报的第一本奏请,又说明即将兴建的通州电报局不是一般的地方电报局,而是朝廷衙门专用的电报局。各省及外洋与清政府之间的电报,都要先到通州,然后再由专设的驿站递送朝廷。当时,驿站快马送电报到内城衙门大约需要半个时辰,当然比天津快了许多。 据《海防档》丁——电线(上)记载:光绪九年六月十七日,军机大臣奉旨该衙门知道。钦此。此意为皇上同意这样办。 八月初七,总理衙门接到顺天府禀报,根据通永道薛褔辰禀报的通州电报局委员王继善的函,称:奉委办理通州分局,卑职到通后,租定局室,置备器具,安设机器电台,部署一切,已渐有头绪……遵于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开局,传递报务,理合将开局办理日期禀报。再,所有一等官报,抄录封固呈送,加封交通州驿传递。可否谕知通州李牧饬驿径自送往总署各地投递,不必再由大兴、宛平两号转投,以免稽迟等情到道。 公元1883年9月18日,北京最早的电报局——通州电报局开局通报,从此结束了北京没有电报的历史。 设立京城电报官商两局 通州电报局开局通报后,发往京城各衙门的官电到通州落地,由驿马快递入京,虽说只需半个时辰,但仍存诸多不便。如夜间收到电报,城门关了,驿马会被阻在城门外,还是有所延误。此时总理衙门已深深感受到电报的重要,恨不得把电报机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他们已经不能容忍再等待了,认为将电报线直接引入总理衙门的时机已经成熟,刻不容缓。光绪九年十二月初六,总理衙门致函李鸿章: 中国旱路电线,业由贵处督饬局员安至通州,官民无不称便。惟距京稍远,未免多一周折。昨佩纶(张佩纶,任总理衙门行走,女作家张爱玲的祖父——作者注)回京具述阁下扩充到京之意,实与敝处意见吻合。现拟安装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且线端由水关暗入……俟来春解冻时,迅速开办。 这次与天津电报线延至通州完全不同,总理衙门不再是商量,而是直接要求李鸿章将通州电报线展至京城。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安设双线,一线直接接入总理衙门传递官报,另一线择地安置,便于商民;二是电报线由东便门水关暗入;三是开春解冻后马上施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