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表达匮乏:守护文化的深厚底蕴(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医疗中心 >

医治表达匮乏:守护文化的深厚底蕴(3)

  宇文利:古语有云:“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古人也强调文以化人、以文化人,人文化成。也就是说,提升人文素养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对于营造社会良性互动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都有积极意义。

  人文素养应以养成良善人格、美好道德、高尚情操为指向,以尊重包容、关怀体谅、行稳致远为指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要从政策、主体、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加强。

  就政策而言,需要关注人们人文素养培育进程中的侧重点和平衡点,加强政策扶持,促使政策转化为可落实的举措。就主体而言,主体人文素质的提升,有赖于主体价值目标的设定,这就需要人们自觉抵制落后颓废文化的侵蚀,改变人文精神失落和思想文化匮乏的窘迫状态。就环境而言,应大力弘扬激励人心的红色文化,培育积极健康、引人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就资源而言,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思想资源,为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李良荣:今天我们谈论人文素养,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和传统文化等同起来。人文素养当然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却并不仅限于诗词歌赋。一个人可以不识字,不会背唐诗宋词,但他同样可以传承文化传统,例如诚实守信、爱国情怀等。

  沈湘平:人文素养说到底是人之为人的素养。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提升人文素养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我们需要的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目前最为急需的是诚信品质、共生理念、宽容精神、感恩情怀、审美情趣、生命意识、辩证思维和践行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要真正将培养人文素养放到与培养科学素养同等重要的位置。公众人物要发挥示范作用,真正做到有文化、有情怀,而不是为了“人设”而附庸风雅。大众传媒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引导形成敬畏崇高、追求厚重的文化氛围。对文化,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工匠品质进行文化生产,以“功夫”修炼达致素养提升。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刘嘉丽、马雪、李晓)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