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表达匮乏:守护文化的深厚底蕴
时间:2019-04-11 06:2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医治表达匮乏: 守护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注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系列访谈之四】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宇文利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沈湘平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良荣 【智库答问】 表达能力弱化是个体性问题,也是社会性问题 光明智库:前三期访谈,我们分别就语言贫乏、提笔忘字、浅阅读等听说读写的问题请专家解析。在您看来,前三期话题有什么共性,这些新变化、新现象,折射出哪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李良荣:这些变化折射出当前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趋于下降。当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不是表达能力的全部维度。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还包括图片(包括表情包)、视频表达能力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质,同样,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也有这个时代的独特性。 沈湘平:这些现象是网络时代人文素养存在隐忧的表现。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当前,我们的技术、工具越来越智能化,很多事情似乎不必再费脑筋,但我们对世界的领悟却容易越来越趋于外在、表面。 听说读写方面的这些现象折射出的深层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民族、国家之灵魂的文化如何赓续传承,人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守护,古人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中的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当何以立,这些问题都值得思索。 宇文利:这些新现象,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发生作用的反馈,是人们在信息获得、思想传递、交往关系和个体发展方面遭遇新困境的显现。从更深层次来说,信息、网络和科技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具有赋权的功能,即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某种程度的便捷;另一方面又具有剥夺的功能,即剥夺使用者某些方面的自由。这种悖论属性,是信息、网络和科技的内在天性,也是人们在通过科技获得新能力时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属性。因此,不论是语言贫乏还是提笔忘字,抑或是浅阅读,都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人的素质与能力发生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新变化、新现象既是个体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既是传统性的问题,更是时代性的问题。 网络参与需要深度思考与悲悯情怀 光明智库:与听说读写能力弱化直接相关的,还有思考力、辨别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忧患。例如,一些所谓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件引热议,但网友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围观状态;有的网络“大V”发声缺乏理性和责任心。对此,您怎么看? 沈湘平:在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事件都首先以新闻的方式为人所知,而新闻往往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还经常出现反转。人们容易形成一种“看客”心理,乐于做“吃瓜群众”。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闲聊、好奇、踌躇正是沉沦的常人状态。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娱乐、愉悦本身往往比是非对错更吸引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人的人文素养不高,缺乏独立思考、反思批判、洞见新知的能力。 至于网络“大V”发声缺乏理性与责任心,可能要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是不自觉地这么做,这是一种无知的自负,主要是水平的问题;另一种情况则是故意而为,为了与众不同,满足某些“期待”,保证自己的“流量”,本质上是将发表意见做成了一门不择手段的生意,这是价值观扭曲的问题。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表明,他们缺乏真正有深度的思考,缺乏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宇文利:某种程度上,无论是热衷于“网络围观”的看客,还是言不及义、只博眼球的所谓“网络大V”,都是网络社区中缺乏理性、缺乏思辨力、缺乏洞悉力的“浅层网络世界”的受害者。他们所受之害,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能力和素质异化的结果,是他们自身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考能力退化的结果,也是网络和科技带来的在个体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上出现强大阻滞力的表现。 在网络生活中,健康、积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有助于网络参与,也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与和谐友好的网络生活。针对缺乏责任心、科学理性和道德善意的群体不断涌现的现象,应切实把握其中的根本诱因,找到破解之道,努力建设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文生活环境和网络社会环境。 互联网在消解的同时也在建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