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表达匮乏:守护文化的深厚底蕴(2)
时间:2019-04-11 06:2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光明智库:有人把听说读写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于互联网的冲击,认为信息化、数字化造成了浮躁化、快餐式的文化追求与倾向,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如果说冲击与利好并存,互联网时代能够为精神文化提升带来哪些契机和助力? 宇文利: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互联网一方面冲击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精神生活的异化;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精神交往。可以说,大量信息涌入生活中时,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产生“信息饥渴”和“信息依赖”。而当海量的信息给人造成冲击时,人们便会缩短思考、选择信息的单位时间,从而出现辨识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下降的状况。人们生活和交往的既有习惯行为会发生变化,认知、思维和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人际交往中原有的情感内容就容易流失,从而带来浮躁、功利和简化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浮躁化、快餐式的精神文化追求倾向。不能否认的是,互联网在消解的同时也在建构。 沈湘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始终是一种手段,人是利用技术的主体。现实生活中,依然有不少人,并没有因为信息化、数字化的影响而变得浮躁,而是从中获得助益。孔子当年警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天很多网络学习恰恰基于社交功能,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良荣:我们常说互联网带来阅读碎片化,实质上,这并不是互联网技术造成的,而是内容本身的原因,因为互联网同样可以提供完整阅读和深度阅读。 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带来的海量信息,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从未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仿佛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到多样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文化的传播、传承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例如,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火热使得很多鲜为人知的乡村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有帮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文物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文化产品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光明智库:有观点提出,网络时代人的精神文化更丰富了,但未必更富有了。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广大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何新趋势新特点新变化?是否存在文化供给增加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李良荣: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发展方向,不能要求青年千篇一律,而应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发展之路。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这个时代的特性,合理引导、顺势而为。 沈湘平:青年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一些新趋势、新特征:追求多样化、多层次化;强调休闲和愉悦;喜欢感性而有创意的呈现方式;讲究互动与体验;突出个性化、定制化和自主选择。当前,对90后、00后等网络原住民了解不够精准。一方面,文化供给往往基于过往经验来想象受众的诉求,结果很多供给难以精准;另一方面,不少文化供给只是简单地迎合人们的需求,而忘记了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种迎合恰恰导致人们的人文素养退化。 宇文利: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供给者,从而成为融合主体。但就其本身的行为趋向看,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者越发个性化、独立化,这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体变化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点,也是分析精神文化问题时需要注意的现象。一些人对精神文化的价值判断趋于技术理性至上、实用主义至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深厚底蕴。 深层次来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有效供给却处于滞后状态。从现实状况看,它们能够迅速满足人们的“文化饥饿”,但其中的文化积淀特别是积极进步的思想含量、精神营养可能会不足,这是当前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以工匠品质进行文化生产,以“功夫”修炼实现素养提升 光明智库: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有网友提出,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情感不等于有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在今天有何意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社会各界应该做些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