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森改编的话剧让刘震云抹眼泪(2)
时间:2019-05-18 13:1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河南延津人曹青娥,七十八岁时病危。弥留之际,她想起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三岁时,生父在山西沁源死于非命。五岁时,继父杨摩西入赘与母亲吴香香结婚,并改姓成为吴摩西。因母亲与人偷情出走,吴摩西带她从延津出外寻找。途中,她被人贩子拐卖,几经辗转,流落到山西沁源。 七十年后,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又因妻子偷情出走,从沁源出外寻找。在母亲弥留之际,知悉她曾回延津,追寻过往未果。为完成她的遗愿,牛爱国回到延津,追根溯源至陕西咸阳,解开了吴摩西丢失曹青娥后的命运之谜。 贯穿全剧的老年曹青娥由豫剧演员赵吟秋饰演。这个重要角色的人选是牟森前期到河南采风时就在内心暗暗定下的。 赵吟秋是豫剧演员,在话剧领域几乎没有经验。多年的豫剧步态、动作已经养成,短期内改变谈何容易,牟森给她的任务是每天写曹青娥的日记。这些都是剧本、小说里没有的内容,赵吟秋却想到自己的身世与曹青娥被拐卖何其相似。她的父亲邓光清身为国民党少将,随败退的国民党逃到台湾,母亲生下她之后也很快去世。后来被姨娘收养,但寄人篱下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八岁时,她移居河南郑州,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收为义女,从此步入梨园。 每位演员都有活生生的故事,虽然有些不是科班出身。牟森也是从中文系毕业后爱上戏剧才开始排戏的。也许,正是这种不受科班约束,能兼容并包,才让他的话剧拥有实验戏剧的气质。 牟森 1980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他就对戏剧着迷。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话剧的黄金年代,院团多、剧作家多、导演多、演出多,牟森几乎跑遍了京城大大小小的剧院。1984 年,牟森排了他的第一部戏《课堂作文》,是北师大中文系 80 级的毕业演出,在学校食堂兼礼堂里上演。后来原著作者、西德剧作家埃尔文·魏克德收到他们的剧照和信,深受感动,给他们回了信。这次经历让牟森认识到了自己的导演能力,魏克德的来信更鼓舞了他。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各领域西风猛进,百花齐放,艺术创作者也有了不同的选择。体制内剧团开始重新排练《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等经典话剧,牟森则主动离开仅工作了一年的西藏话剧团,回到北京,成立名为“蛙”的第一个民间剧团,拉着同道中人孟京辉、蒋樾、于坚等人排练实验戏剧《犀牛》《大神布朗》《零档案》。 那是一个体制外剧团很难申请到演出许可证的年代,国内观众没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所以他对观众也“没那份儿责任”,能够做专注表达自我的作品。他在剧场里架起煤炉做火锅、让演员拿起电焊焊钢筋,甚至放弃剧本,让演员们即兴发挥,讲自己对性的认识。 被冠以“先锋戏剧导演”的名号,牟森带领剧团在国外各大戏剧节巡回演出。《零档案》在海外接连演出了近百场,为中国当代戏剧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1994年5月17日,法国《解放报》这样写道:“面对如此残酷、赤裸裸地表现生命的场景,你颤抖着,受到极大的震撼,它象征着一个年轻的中国剧团的崛起,加入了戏剧的历史。” 1993年,牟森在北京电影学院主持的一个演员实验训练班开始排练《彼岸》。 排练期间,演员们陷入了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作为“北漂”的牟森就告诉年轻人,不要梦想着“彼岸”,不要以为此后就可以做明星。 三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排练了5个月,《彼岸》作为结业剧目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排练室里连演了7天,在当时的京城艺术圈极为轰动。崔健看后也深受触动,特别为它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彼岸》。内部公演后,离开学校,年轻演员们才由《彼岸》的幻想中被拉回到为生计发愁的现实。 直到1997年,各领域的商业化浪潮已经在中国风起云涌时,民间戏剧的商演手续才不再那么麻烦,但牟森的怀有商业企图的《倾诉》票房惨淡。他选择急流勇退,而当年在他的戏剧里做演员的孟京辉,则扛起“先锋”的大旗,赚得盆满钵满。 “保卫自己” 阔别戏剧的二十多年里,牟森没有闲着。他做过不知名网站的CEO,筹备过一直没拍出来的电影,担任过“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戏剧部分的总叙事和艺术总监。2014年,他开始到中国美院教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