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文学季: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时间:2019-05-18 12:3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刘远航 村子里这些天颇不平静。早上的时候,喇叭就开始广播,说是下午有某某作家的讲座,就在以前的水泥厂里,大伙儿要是想听,就到时候去那里领票入场。要是在馆子里吃饭,没准能碰上脸熟的作家,比如余华,就是写《活着》的那位。 村子的名字叫贾家庄,位于山西汾阳,是导演贾樟柯的故乡。六十年前,“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曾在这里常驻,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词作家乔羽在这里创作了马烽编剧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这个地方由此跟文学产生了渊源。 5月9日,为期一周的吕梁文学季在这里开幕。“我在这儿读懂了第一首唐诗,也是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我的第一行文字,拍出了我的第一部电影。”贾樟柯在开幕式上表示。这是他继平遥电影节之后,在老家山西发起的又一项大型文艺活动。
文学季的主题对准了乡村,叫作“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乡村是许多作家写作的源头。在城镇化加快、城乡分化明显的当下,乡村成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莫言、余华和阿来等数十位知名作家来到了现场,在接下来的文学季里,他们在当地的广场和中学,展开一系列的讲座。除此之外,嘉宾的名单里还包括许多评论家、建筑师和电影从业者,他们之间展开对谈,通过不同的媒介,进入到乡村这个复杂多义的语境中。在现实和文化的层面,如何建设乡村,在文学和电影的层面,如何书写乡村,这是文学季上被频频提及的命题。 乡村的重建 阳光猛烈。主会场的周围,是废弃的工厂设备和建筑。曾经这里是一座水泥混凝土搅拌厂,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是这个村子的支柱企业。建筑的最上方,依然可以看到往昔标语的痕迹。曾经的宣传栏里,也还留存着英雄模范的名单。现在,这里被改造成了工业创意园。 作家阿来站在台上,猛烈的阳光让他感觉自己又变回了种田的农夫。这是一次对谈,嘉宾里有作家,也有参与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和评论家。阿来提到了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那个作为乡愁想象的载体而存在的形象。 在1949年之后的当代历史中,乡村先是作为被改造的对象,成为了合作化和集体化等社会主义实验的现场,当时的共和国作家们也试图用艺术参与到其中,马烽在贾家庄创作《我们村子的年轻人》和《三年早知道》就是一例。而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又被提了出来。乡村的形态和结构已经发生转变,文学如何书写乡村,也就面临着新的命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何崴则表示,乡村是一个时间和空间、文化和产业的混合体,当下,乡村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原来的城乡之间的循环被剪断了,出了乡再也没有办法回乡”。何崴同时也是一位着眼于乡村建设的建筑师。他认为,相比于国内城市建设的全面西化,甚至于“千城一面”,乡村反而可能成为回归到建筑本源的地方。 山西散文作家张锐锋提到,乡村是一个自然聚集的场域,不同于城市里的人际关系,有着更加丰富和复杂的伦理和情感世界。“李白的乡村是豪华的,杜甫的乡村是含蓄的,陶渊明的乡村是安逸的,赵树理的乡村是复杂而矛盾的,鲁迅从乡村里看到的是麻木与愚钝,沈从文的乡村则充满了人情味。” 文学的生成 工厂园区的一角,被开辟成了作家村。5月11日下午,写作工作坊的第一场活动在这里举行,6位文学刊物的资深编辑担任导师,12位山西本土写作者作为学员,相互结对,进行交流。编辑来自《十月》《钟山》和《收获》等重要的文学刊物,其中的石一枫和斯继东本身也是成熟的作家。本土的写作者来自山西的各个地方,有的已经写了几十年,有的刚起步,还有别的工作,经过了筛选,来到这里。 这些本土作家的写作很多都围绕着山西的生活经验,方言、习俗、风物,成为了他们写作的元素,甚至是对象。有些故事触及到了正在或者已经消逝的地方文化,用坚守的人物来衬托现代文明的冲击。也有一些作品受到了国外作家的影响,一位本土诗歌作者的作品里甚至借用了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经典词句。 编辑导师通过拆分和比照,对这些作品的长处和短板进行了阐释。山西的地方经验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但仍然需要经过仔细的甄别和反思。对消逝的文化进行怀念固然是一种可以参照的姿态,但是现当代文学脉络中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作品,需要跳脱出经典前作的影响,才能写出新意。而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对国外经典作品的接受同样需要警惕,这样才能创作出鲜活而贴切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这一波博物馆文创有毒!钱包快捂不住了……
- 下一篇:牟森改编的话剧让刘震云抹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