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的暖意永不消散
时间:2019-05-17 14:5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张丁,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秘书长,主编《家书抵万金》《抗战家书》《红色家书》《廉政家书》等多部著作,发表各类家书研究文章一百余篇。 编者按: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古物的场所,亦是我们思考现实与未来的灵感来源。 近年来,家书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家书曾是亿万中国人表达亲情的方式,而如今面对通讯手段的革命性变革,家书文化无可避免地开始了转型,手写家书的收藏与研究渐成风气。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家书博物馆,近期本报记者采访了该博物馆负责人,从其言谈话语中,或许我们能了解博物馆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未来。 中国最早的家书实物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记者: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家书的,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家书是什么? 张丁:中国人写家书的历史很悠久,应该是从家庭产生就开始了。家书是人们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人类有了家庭,有了固定的居所,就开始产生了家书。不过早期的家书并不是文字写成的,可能是口信、符号、图画、声音、烟火等,后来人们发明了文字,家书开始用文字书写了,一直发展到各种音视频组成的电子信。这就是家书的发展史,可以说经历了符号信→图画信→文字信→电子信这几个阶段。我们现在就处于文字信向电子信过渡的阶段。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郊睡虎地4号墓出土木牍两件,两面均墨书秦隶,内容为从军出征的士卒黑夫、惊兄弟俩写给家里的信,信中向家人叙述从军征战情况,并向母亲索要衣物和钱。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书,也是最早的实物书信,在书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行文风格上看,这两封书信已具有称呼、正文、祝颂语、落款、时间等一封完整家书的基本架构。据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因此,至迟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出现较为成熟的家书传递现象。那时,受竹简、木牍、缣帛等书写材料和传递条件的限制,家书并未普及。 家书文化不会消亡,将会以一种新形态存在 记者:我们今天提到家书的时候,一定首先想到的是纸和笔写就的家书,这也是今天家书收藏的主体,不过随着通信的发达,现在用纸和笔写家书的人大为减少,有人感叹家书这种文化在萎缩、流失,您如何看? 张丁:确实,家书文化正在萎缩。严谨一点说,是传统家书正在急剧萎缩,甚至消亡。也就是这二三十年的时间,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新的通信方式轮番登场,快速发展,传统家书文化已经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现在已经从书信时代进入了微信时代,虽然都有一个“信”字,但是内涵已经大不相同。这种变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谁也无法阻挡。但是,我们要看到基于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语音、视频等新的通信方式等于是家书的新形态,它们的功能与传统家书一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书文化不会消亡,它会以一种新形态存在。 问题是人们在这种快速的转变中感到怅然若失,人人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上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更加便捷,实际上是疏远了,往常的见面交流变成了一句短语、一条语音,甚至是一个符号,稍纵即逝,那种掏心掏肺的感情交流没有了,亲情何在?友情何在? 面对快速发展中的普遍焦虑,传统文化能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给了我们答案,中央也发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在传统文化的诸多门类中,家书无疑是颇具特色的一类。因为家书从表面上看是信息沟通的载体,实际上还是情感的传输通道,是可以进行深度交流的广阔空间,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强有力纽带。家书文化还是伦理道德和传统美德的活化石,与近些年广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事关家教家风,具有经世致用的时代价值。 与此同时,通信方式的变革也给我们抢救遗产、挽留传统提供了机遇。谁承想,传统家书绵延了数千年,到了我们这一代却戛然而止,不幸耶?幸耶?我们有幸赶上这个大变化的时代,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因此在国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抢救家书”的倡议。我们有幸参与其中,担任传统的接续者、历史的连接者,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收藏普通人的家书,保留一份温暖的记忆 记者:我们刚刚提到了家书收藏,我很好奇当时是什么机缘促使您投入到家书收藏与研究中的呢?能介绍一下国内家书收藏的情况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