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陶瓷产业的“珠峰”:一个多维的景德镇(2)
时间:2019-04-09 08:2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她的文化基因中有种天然的包容性。”方霞云说,她自己就是外地人,祖籍浙江,是从富春江千岛湖移民过来的。 在中国制瓷的版图上,宋代以前素以北白南青为青白两色区划。唐末五代以来,包括大批制瓷工匠在内的北方大批移民南迁。景德镇山重水复、世外桃源般的生息环境和优质瓷土,吸纳了大批颠沛流离的能工巧匠及其家眷客居下来,落业生根。 据统计,景德镇如今最少有10万左右的南北及本地艺术家在这里从事瓷质介质的艺术创作,有“10万支笔绘景德”之说。 在景德镇,有一位在国际雕塑界拥有崇高声望的老艺术家,隐居在浮梁县乡下一座农家小院里已有18年了。他带着浓重的云南口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就是喜欢景德镇的氛围,在这里一待就是近二十年,如今我的夫人去了,女儿去了,身边最值钱的就是这本摸得像油豆腐一样的《康熙字典》和这双手了。有生之年,还得创作两个《海的女儿》雕塑,一个赠丹麦,一个留给祖国。”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熊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只要放假,我就会带学生和家人到景德镇来,因为这里黏性大。作为古代特色小镇的典范和现代特色小镇的样本,这里宜观、宜赏、宜居、宜业。” 福建籍的卢海勇是个典型的青年“景漂儿”。在厦门大学油画系毕业后,在不少城市闯荡过,直到来景德镇才真正找到感觉。“这里宜居宜业的氛围很养人养气。”他说:“只有在这里扎下来,才明白为什么北京、上海那么多知名艺术家在这里开设工作室。这里可能是专业人才密集度最高的中小城市。能留住人才的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这里轻税薄赋、藏富于民的好政策。” 来自赣南瑞金的刘瑞华曾是机关干部,下海后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在景德镇开了家名为“觀宋”的瓷器定制旗舰总店,在北京等大城市也有分店,生意做到了日本、韩国、欧美及非洲。 刘瑞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去年他们上交税收200多万元,在同类企业中算是纳税大户。但他的企业注册在珠山区,坐落在昌江区,两个区并不为这点税收扯皮。“营商环境好,产品品质过硬,产业配套齐全,是我们愿意留下来的根本原因。” 景德镇的“纯度” “作为一个陶瓷世家和从业40多年的陶瓷艺人,宋元明清所有朝代的仿古瓷器,我们能做到连专家和机器都分辨不出真假的程度。”在三宝国际瓷谷一间古色古香的厂院里,57岁的国家级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冯绍兴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是我不去那样做,我们要对得起‘景德’这两个字。” 冯绍兴把自己的柴窑题名为“愚窑”,所仿古胜古的瓷器,都公正地粘贴上“愚窑”阳刻的款识。 这条名为三宝的峡谷,有着一千多年的瓷土开采史,因历史上日产优质瓷土价值三个金元宝而得名。冯绍兴是集聚在这里大量的艺术家、国际创客和本土匠人中的代表人物,其曾祖父于同治年间始就是御窑厂的匠人。冯绍兴年轻时就在当时赫赫有名的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当工人,当时许多落难的大师做人做瓷的风范,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始终守正创新,恪守对这项艺术的忠诚。 在冯绍兴的愚窑厂大堂正中,悬挂着“尊古追贤”四个大字。与他合伙搭档的刘师傅是这一带有名的陶瓷原矿配比活宝典,他找来的原矿和配方、碳14都分辨不出是古是今。但是他们从不违背工匠良心,欺世盗名。 冯绍兴说,“我们都是都昌人,世代靠窑神爷吃饭,靠手艺行世。手工制瓷保留了人的原动性,制作时有他的感情,有他的喜怒哀乐、阅历情操在里面,作品是一件活的生命体,每一件作品都有我们对陶瓷青白灵魂的敬畏。”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伟大的设计家每设计一种产品,其实就是在倡导一种新生活。 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记者就一个问题询问与会专家、外地客商:瓷都景德镇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你们?他们普遍认为,景德镇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1280度高温硬质瓷;设计定制了多种类的瓷器器型经典标准;积淀了一批陶瓷文化活的样本;聚集涵养了大批陶瓷专业人才;形成了一种陶瓷审美、生活审美规范;倡导了一种崇实尚古的优雅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故宫:越开放越美丽
- 下一篇:网络时代表达匮乏:提笔忘字,忘掉的不仅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