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人民”随想(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文艺与人民”随想(3)

  1964年,全国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大连召开。会上,最被推崇的作家就是赵树理,其次便是河北作家李满天,他是《白毛女》故事最早收集者与创作者。在那次会议上,茅盾对李满天的短篇小说集《力原》给予了高度评价。  

  赵树理和李满天的创作道路,深刻启发了另一位写戏的高手、民间戏剧的爱好者和创作者,让这位编剧高手从此改行写短篇小说。正是沿着“赵树理的道路”,他后来写出了《取经》、《小果》特别是《村戏》等名篇,在当时作家们纷纷追求西方的各种主义,按照这些观念来创作时,这位作者却以他大地般质朴的写作风格,一举摘下了全国短篇小说奖,这位从编剧改行过来的著名小说家,就是贾大山。  

  贾大山生活的河北正定,有2400年的建城史,九朝胜迹,浮图林立,寺宇星布,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更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写照。1933年,梁思成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两次来正定并写下长篇考察报告,在赞叹的同时,更为诸多杰作的年久失修、日趋破败而扼腕叹息。  

  贾大山爱正定,热爱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有一篇文章这样描述他:“桌上堆起三座书山:历史、佛学、古建,反复钻研,天天晚上挖山不止,白天马不停蹄,防水、防盗、保安全。除夕夜独步隆兴寺,为断壁残垣的庙宇守岁,百亩大院,八进之深,反复步量;大殿小楼,老槐古松,一一问候。直到满城烟花散尽,鞭炮绝响,才迈着沉重的脚步悄悄走出,回到家中,吃一碗等凉了的饺子。”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贾大山就是这样做的,他努力向人民群众创造的灿烂文化学习,而这就是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贾大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与心脏一样,默默而坚定地守护着人民群众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这就是因为他对人民爱得彻底、爱得持久。  

  人们常说,作家、艺术家应该是文明的守护者,应该是漫漫历史的守夜人,贾大山正是这样做的,他不是以任何说教,而是以具体的行动与实践——乃至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艺术——这都不是抽象的。他告诉我们,要保护好、发展好中华文明,就需要愚公移山那种“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  

  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满感慨地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追随人民前进脚步,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生动表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热情迸发的活力,谱写伟大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情感,描绘人民群众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图景,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革和人民群众奋斗拼搏的精品力作,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史诗般的变革,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真情实感中寻找主题、选择视角、塑造典型,自觉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探究人民群众艺术需求的新规律、新变化,深刻展现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昂扬向上、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和精神风貌。  

  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只要像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到人民中去,“带着心”、“动真情”,“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只要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从祖国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