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人民”随想
时间:2019-04-05 14:4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时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看到这个讲话,“以人民为中心”这个熟悉的话语又在心中久久萦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全面总结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深刻阐述了文艺发展的规律,为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作家柳青在学习,他的主要作品有《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新华社照片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进入新时代,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 从历史上看,1840年之后,当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之大变局的时候,我们的先觉者们认识到:要挽狂澜于既倒,就只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但是真正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全新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根本宗旨,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精准概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时,在延安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民是我们的观世音,我们共产党人要像念佛一样,时刻把人民捧在心上。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毛泽东同志在划时代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系统总结历史、深刻分析现实,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新时代要求我们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高质量发展,像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1991年,作家贾大山在书房。 康志刚供图 文艺的最大正能量是什么?是铸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文艺工作者,做的是铸魂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表明:无论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无论处于谷底还是即将攀上顶峰,人民群众行动的愿望、信心和意志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大心愿。 正是这样的“初心”,能够转化为改造中国的波澜壮阔的行动。 也正是这一“初心”,根本上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之后,“如何为”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说到“为人民”,大多数人在口头上当然是赞成的,但是,近代以来的许多“先觉者”都曾经以为,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不是“阿斗”那也便是“阿Q”,是束缚中国前进的消极因素。毛泽东同志说过,要克服这种思想,关键就在于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这里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就要搞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是一般地做学问,而是到群众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也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它特别表现为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积极因素、分析消极因素的成因,以及寻找“新路”、发现和塑造“新人”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将全国巡演
- 下一篇:近七成受访学生爱纸质书 阅读量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