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三江汇流地 人文荟萃美不胜收(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重庆合川:三江汇流地 人文荟萃美不胜收(2)

  徜徉在涞滩古镇,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小青瓦房高低错落,尺度宜人的青石板街巷古朴典雅。流连街巷之中,品味一出折子戏、一杯老荫茶、一碗米酒、一碗豆花……时光还在,故事依然。

重庆合川:三江汇流地 人文荟萃美不胜收

战时育才学校校址——古圣寺。

  ●龙多山——巴蜀分界 佛道名山

  龙多山峰峦起伏,宛若龙蟠,因此得名,素有“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龙多天下灵”之美誉。

  龙多山是古代巴国、蜀国的争夺地和分界线,相传巴国和蜀国为了争夺龙多山,连连发动征战。突然在某天的大雾中,一声山崩地裂巨响,山顶的一块巨石猛然分裂,分裂处笔直坚硬,仿佛是牵绳刀切而成。巴蜀两国认为是天神欲使两国割地而治,双方各自退兵,结束了常年战乱的局面,从此以巨石作为巴蜀分界线。

  虽然是兵家必争之地,龙多山却诞生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象,佛道两教在山上和谐共存了上千年,素称“西朝峨眉,东朝龙多”。相传女皇武则天称帝时“钦敕”山僧在山上建放生池。现在山上有佛教的龙佛寺和道教的太清宫、三清宫及牛王殿等宗教场所。同时山上的寺观古寨、摩崖造像、石刻题记、自然风光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济济人杰 一座人文之城的精神传承

  ●养心亭前——写下《爱莲说》的理学鼻祖周敦颐

  站在合川南城嘉陵江滨江路上眺望对岸,就能见到林木葱茏的小山顶上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楼阁,这就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命名的养心亭。

  说起周敦颐,大家都会想起他那篇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千古名作《爱莲说》:“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但你也许不知道,周敦颐写下《爱莲说》的地方就在合川。

  1056年,40岁的周敦颐被皇帝御笔钦点任命为合州(现合川)通判。周敦颐在合州任职四年多,治绩卓著,尤其重视教育与文化。他为兴办州学,登门拜访当地乡绅捐资办学,后来乡绅出资在山顶修筑了一座讲学传文的八角亭,本想请周敦颐题写“八角亭”三字为匾额,周敦颐却挥毫手书了“养心亭”三字,写毕意味深长地解释:“人,贵在养心也。”后来他还写了一篇《养心亭记》,刻于亭内。

重庆合川:三江汇流地 人文荟萃美不胜收

卢作孚广场。

  周敦颐离任后,合州人建起了生祠来纪念他。合川至今还有不少纪念周敦颐的建筑物,比如“爱莲巷”“濂溪祠” “书院街”“书院路”等,这些地方也成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廉政教育的好去处。

  ●古圣寺中——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大家陶行知

  古圣寺是嘉陵江边合川草街凤凰山下的一座明代古寺庙。这座古寺是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连在一起的。

  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来,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走进乡野。1937年7月,陶行知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在合川草街这个山窝里办起了战时育才学校,创造性地在平民中间推行教育试验,志在改造国家文化落后的局面。

  彼时的育才学校,以古圣寺的大殿作教室,厢房做寝室和食堂。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战时难童、烈士后代和附近的农家子弟。学校由陶行知亲任校长,开设有文学、音乐、绘画、社学、自然、舞蹈、戏剧等学科。学校邀请了剪伯赞、贺绿汀、郭沫若、戴爱莲、吴晓邦、姚雪垠等文化大家任教,还邀请夏衍、田汉、阳翰笙、徐迟、艾芜、刘白羽、沙汀等知名人士讲座。在这里,陶行知践行着他的“知行合一”教育思想,育才学校也由此成为他的一个伟大杰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对崇高师德的独特概括,成为奉献者的座右铭。如今,古圣寺旁建立了陶行知纪念馆,无数人走进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他的爱国之心和育才之情。曾经的古寺,曾经的记忆和故事,仍在泽及后人。

  ●芭蕉院里——走出创造“东方敦刻尔克”奇迹的中国船王卢作孚

  合川合阳城街道黑龙池文华街61号,是一条狭窄而幽深的小巷。穿过这条小巷,就来到一个藏在高楼背后的老院。合川人称这个老院为芭蕉院,是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的故居。

  卢作孚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者,素以“中国船王”名世。但他更为后人景仰的,是其伟大的爱国精神。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三大领域,他都倾其毕生所有,不懈探索,被誉为“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追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1925年,32岁的卢作孚在家乡合川筹办民生公司,短短几年后就完成了长江上游的航运界整合,开始了实业报国的征途。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