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公务员退休:欧阳修多次申请65岁终获提前退休许可(2)
时间:2019-04-29 10:5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宋人笔记《贵耳集》用一句诗评价北宋官场:“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一群士大夫自命清高,见面都说自己要提前退休,归隐山林,结果光说不练,没见他们有谁真的归隐。这说明像欧阳修那样申请提前退休的官员是非主流,到了年龄还不愿退休的官员才是主流。 为啥大多数官员不愿意退休呢?这跟宋朝公务员的待遇有关系。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高薪养廉的朝代,宋朝中高级官员的俸禄是空前绝后的高,高到了非常吓人的地步。无论是知府、知州、提刑、转运使、按察使等地方官,还是尚书、侍郎、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京官,一年的俸禄都能买下几百亩农田。除了俸禄之外,这些官员还有“餐钱”“贴职钱”“薪炭钱”“公使钱”等等补贴,其中“公使钱”主要是官员的招待费,花不完可以装进自己腰包。朝中近臣为皇帝写诏令,写春联,为皇帝讲诗书,给太子当伴读,每次都有丰厚的赏赐,赏赐所得甚至可以超过他们的俸禄。 可是退休之后呢?能拿到多少退休金呢?据宋人笔记《独醒杂志》:“国朝自章圣,始命致仕者给半俸,然非得旨者不与,遵唐制也。唐人致仕,非有敕不给俸。今致仕者例给其半,与旧制异矣。”北宋初年,官员一退休,一般停发俸禄,后来少年皇帝宋仁宗即位,章圣太后垂帘听政,才有了退休金制度,按照退休前工资减半发放。至于退休前那些赏赐啦、补贴啦,统统都没有了。 咱们还拿欧阳修举例,看看退休前和退休后的待遇有多大区别。 欧阳修退休前是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蔡州知府,每月俸禄55贯,外加“贴职钱”80贯、“公使钱”100贯、“薪炭钱”3贯,每年又有10匹绫、30匹绢、50匹绵的“衣赐”,此外还有1500亩的“职田”,可以让他租给佃户耕种,每年有大笔田租进账。将这些收入按照当时铜钱的购买力折算成人民币,年收入大约相当于400万元。 等到退休以后呢?贴职钱、公使钱、薪炭钱和衣赐都没了,职田被朝廷收回了,只剩下按俸禄减半发放的退休金,每月不到30贯,按购买力折合人民币2万元,年收入则是24万元。 退休前年薪400万,退休后年薪24万,收入差别如此之大,大多数官员当然不愿意退休,申请提前退休的欧阳修当然会成为风格高尚的典范。 北宋中后期,皇帝想方设法诱导官员退休 大家都知道,宋朝“冗官冗兵”也是出了名的,朝廷要养活庞大的军队和大量的在职官员,财政负担极其沉重,所以宋朝皇帝希望那些能力平庸的官员尽快退休,既减轻财政负担,又能让公务员更新换代,让政治机器充满活力。 北宋初年,冗官冗兵的现象还不太严重,皇帝对官员退休的问题还不太重视。到了北宋中后期,皇帝已经开始着手诱导和逼迫一些官员退休了。 宋朝皇帝诱导官员退休的方法很巧妙:“文武官年及七十者,并令自陈致仕,敕与一子官,如分司官给全俸。若不自陈,许御史台纠察以闻,特令致仕,更不与子官及全俸。其已曾自陈,有诏特留者,不在此限。”文武官员年满七十,可以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以领退休金,还可以让一个儿子得到免试为官的机会。如果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不但没有退休金,儿子也不能免试为官。不过,工作能力特别突出,皇帝特旨挽留的官员除外。 宋仁宗为主动退休的官员加过一道恩旨:“大两省、大卿监、东西閤门使以上近班致仕者,每年寒食节各赐羊二口、米一石、麦一石、酒一瓶。”近臣退休以后,除了退休金以外,每年寒食节还有一些实物补贴。 宋神宗也为主动退休的官员加过恩旨:“九品以上致仕官有战功者,给全俸。”九品以上的退休官员,如果在职时立有战功,比照在职时的工资标准,全额发放退休金。 待遇大幅提高,南宋申请提前退休的官员更多 到了南宋,宋金和议达成以后,朝廷手里有了钱,对退休官员更是优待。第一,凡主动申请退休且在职时没有被记大过的官员,退休时的品级提升一级,按照提升后的俸禄减半发退休金;第二,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一般还能得到一个“提举某某宫”“提举某某观”“提举某某祠”的虚衔,官衔是虚的,不用去某宫某观上班,但俸禄却是实实在在的,每月可以全额领工资。南宋大诗人陆游中年被撤职,在绍兴老家宅了好多年,靠什么养活他那七个儿子呢?靠的就是“提举某某观”这种虚衔给他带来的收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