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不怕火炼:新技术创造新型数字化文(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让“文物”不怕火炼:新技术创造新型数字化文(2)

  塔隆细致的工作,如今成了巴黎圣母院精准修复最大的指望。在此之前,游戏公司育碧都在《刺客信条:大革命》里用了巴黎圣母院模型,但网友似乎更信任塔隆。毕竟,育碧的巴黎圣母院,曾经把玩家“卡进过墙里”。

  新的技术,创造了新型的数字化文化遗产

  全世界许多研究团队都在对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进行数据化扫描工作。塔隆本人扫描过的建筑就有46座,包括坎特伯雷大教堂和圣丹尼斯大教堂。

  除了巴黎圣母院,法国的凡尔赛宫也有数字化模型。近几年来,这座宫殿的VR工程一直在进行。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踏进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大理石浴室套房。而这部分建筑在近400年历史中被损毁殆尽。

  凡尔赛宫曾在王朝更迭之时被洗劫,就连挂毯和吊灯都被拆走,宫殿的门窗也被拆除,荒废了40年才被修复成历史博物馆。与凡尔赛宫同属世界五大宫殿的故宫,在明朝永乐十八年,即刚竣工的次年,就发生了大火,前三殿都被焚毁。明末李自成战败,退走前又将紫禁城一把火点了。直到清朝的康熙三十四年,对故宫的修缮才基本完工。

  很少有古迹能够完全保持原貌,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天灾人祸。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毁掉了许多建筑。因英王爱德华八世选择爱情放弃江山而闻名的温莎城堡曾在1992年被焚毁,5年后才修复完毕。

  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遭遇大火,被烧掉的藏品中包括美洲最早的人类头骨。火灾后3天内上传到维基百科的藏品照片,是之前的十几倍。

  人类的活动创造了历史,也不断把曾经留下的痕迹抹去毁灭。数字化技术成了与后者相对抗的关键工具,阻止文化遗产遗址“从人类记忆中被彻底删除”。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比尔基大学的学者艾哈迈德·登克尔,在一篇文章中讨论了重建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的可行性。

  这座罗马时期的古城,因战火而不再完整。研究者试着从文学作品、绘画和游记等文献资料中,拼凑出每座被拆毁的寺庙和地标建筑原有的样子,建立可视化数据和3D模型。未来的某一天,这些资料或许能够帮助人们,在瓦砾堆上重建帕尔米拉古城。

  “随着3D计算机图形、高分辨率渲染和3D打印技术的出现,对过去的重建,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这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遗产——数字化遗产。”登克尔在文章末尾写道。

  数字文化遗产不只被用于对抗突发的灾难,更被指望用来对抗自然。大自然的力量不断擦除前人的书画。空气涂黑了壁画佛像的脸,腐蚀了拱顶上的砖,褪去了兵马俑的颜色。高塔倾颓,岩壁剥落,无论多么有棱角的建筑,几千年下来,都难免被大自然盘得圆圆润润,只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留下曾经美好的记忆。

  在数字化之后,文化遗产的珍贵性才能凸显出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曾经策划过敦煌数字化藏品的展览。在他看来,数字化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弥补文物和遗迹在文化传播上的限制。出于文物保护的原因,许多博物馆的藏品或历史遗迹并不能常年展出。《清明上河图》从库房中抓出来,展出几十天,就必须扶回去“歇息”几年。

  而在数字化展出中,湿度和温度都不是问题,布展人不需对空气小心翼翼如临大敌。电压稳定网速够快就有好的观赏体验。

  “这些知识和体验,应该成为大家都知道的显学,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基础,而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事物。”王之纲说,“在数字化之后,文化遗产的珍贵性才能凸显出来,而不是把它隐藏起来,大家都看不到”。

  传统的展品只能摆在博物馆里的玻璃罩下,数字化展品却可以一下推到你鼻尖前。全息投影的敦煌舞女能在你眼前“飞天”,明清的古巷能够承接你的足印。

  王之纲的工作,是将数字化之后的文化遗产艺术化,“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表达”。他需要帮被扫描录入成数据的文化遗产,设计出最适合它们的“演出方式”。

  “各种艺术尝试是在原有文物的基础之上,进行延伸性设计,让文物的展示多了一种在虚拟世界的方式。”他说。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尚晋告诉记者,在我国,国家级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安阳殷墟等,数字化技术能达到国际最高水准。全国很多省级博物馆,比如上海、湖北、广东的博物馆,也都在第一梯队当中。

  但也有一些地方博物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的限制,数字化的能力有限,使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平均水平与国际前沿拉开了差距。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