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出版人谈全民阅读:“读屏时代”人们同样
时间:2019-04-23 09:01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于殿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 秦德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艺兵 1、“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光明智库:“4·23”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总会成为热点问题。网友们普遍关心,经典著作的生命力在今天是否依然旺盛?很多经典产生时的语境与当下已大不相同。如何才能让大众更容易接近经典、理解经典? 于殿利:朱光潜先生曾说,别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读书要读经典,而不能只读所谓的“畅销书”。经典之所以能够传承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就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很多经典会由于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变化等原因,变得很难适应新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重新解读、重新发现经典。 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很多经典名著,都在书前增加了专家导读的章节,此外还出版过一些关于经典的导读书籍,目的就是为了挖掘经典的价值,向大众更好地普及经典。大家都知道商务印书馆有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我们不仅有人们熟知的“彩虹墙”普及本,而且开发了“珍藏本”“分科本”“精装本”等多种类型,为不同读者阅读经典提供更精准、更便利的服务。 阅读经典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技巧。我们通过出版《如何阅读一本书》《古今名人读书法》等读书方法图书,指导不同受众群体进行深度阅读。 张艺兵:如今有一种观念认为,经典过时了。实际上,从出版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看,经典一直稳稳地占据重要的份额。经典之于出版,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资源。 时代语境、文化差异、语言文字不同带来的阅读困难,都是实实在在的现状。不过,倘若因此就放弃经典、遗忘经典,这个代价我们承受不起。出版的本质是知识的积累、分享和传播,传承经典是出版人的文化使命,克服困难、通过出版“激活”经典势在必行。做出版,我们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对出版物中与时代有隔阂的元素进行分析,对一些内容进行阐释、说明、转化,在出版形式、审美元素上更贴近大众,并借助新的传播手段,立体地呈现经典。 秦德继:如果以出版的视角来回顾那些不朽名著的传播史,虽然编辑语言、设计、纸张、印刷等外在形式一直在改变,但经典的内在魅力并没有改变。 对于科普阅读来说,经典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考量:一方面,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经典作品中所涉及的一些观点、结论可能已经被新的研究成果所取代,我们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在原有基础上撰写新的版本,以此“激活”经典,比如著名的《从一到无穷大》;另一方面,经典名著中所记述的科学历程、展现的科学思想的光辉,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湮没的,值得出版人深入挖掘。科普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茅以升、戴文赛、李元等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的作品,今天看来,这些作品依然值得阅读。 2、培养“千里马”,奉献新经典 光明智库:近些年,每年出版的新书有几十万种,但常常有读者抱怨好书不多,或者好书埋没在书海之中,不便寻找。打造新的原创经典,把更多好书呈现给读者,有什么可行的途径? 张艺兵:经典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比起“打造原创经典”,我更倾向于用“发现原创经典”这样的表达。一家好的出版社,应该有充分的专业准备,努力成为文化领域的“伯乐”。只有这样,当“千里马”出现的时候,才能缔结一段能够流传后世的书缘。 怎样才能吸引“千里马”的注意呢?必须坚守文化阵地、坚持较高的审美品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30多年来,以“为了人与书的相遇”为使命,以“出好书”为精神追求,出版了一批又一批好书,创立了一个个受到读者、作者认可的出版品牌。这既是成为“伯乐”的基础,也是吸引“千里马”的基础,还是“发现原创经典”的基础。 秦德继:图书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扮演着“工匠”角色的出版人,既要在内容的编创上精耕细作,又要观照时代,拿出符合时代需求、反映时代特色的出版物。这对于科普出版以及科技出版来说,的确是高难度。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大众读物,在时间上肯定会滞后,同时也受到一线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以及创作意愿的影响。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人亟须拿出能够与科研成果相匹配的科普著作,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我认为,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加强:一方面要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唤起对科普创作的重视,给予多手段、多层面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科普作品的技术研究,这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必须说,我们现在不缺乏科普书,缺的是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纸质书与电子书,哪个更发光?
- 下一篇:湖南园:潇湘秘境 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