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 夯实“一带一路”建设(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谋求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 夯实“一带一路”建设(3)

  在积极传承丝路文明、弘扬丝路精神的同时,要注意“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积累下的历史恩怨。传承历史友谊有利于民心相通,消解历史恩怨更有助于打开心扉。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历史上的矛盾问题加以梳理总结,以发展的眼光解开存在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之中的“心结”。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不断推动传统丝路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要把丝路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丝路精神弘扬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

  历史可鉴,未来可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也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向世人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在“空间”和“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互相对接、优势互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以全球为基础、以平等自愿关系为纽带、以“互信、互通、共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置身其中的民心相通不止于结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关键是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细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民心相通建设,需要大力促进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命运与共,让各国民众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好朋友、好伙伴,逐步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

  (执笔:李宏伟)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2日 06版)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