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菊之家的第21个孩子(2)
时间:2019-04-07 02:3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先陪在一边,总能找到机会搭话。”志愿者孙阳开导他,关键还是在最后一个阶段陪护好孩子,有什么后悔的、还没做的事,要尽快弥补和实现。 杨琦和孙阳谈完,当天下午也坐回卧室里,陪着儿子。 怎样去解释死亡 跟孩子谈不谈及死亡?谈又如何谈?这个问题是很多临终期儿童的家长必须面临的一关。 洋洋的爸爸妈妈,正面临这个难题。 入住了一个多星期,洋洋问徐华:“妈妈,我住进来还用不用检查?”徐华感觉洋洋仍想做治疗。杨琦说,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这件事,也不敢说,因为如果说了病情,洋洋一上网和看电视,什么都知道了。 周翾教他们,如果孩子问起,可以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就说主要现在要准备,养好身体,下一步的治疗现在还没有确定。但不要许诺太多,不要说治好了就回去上学之类的话,不然会让孩子抱有太大希望。 其实入住第一天,周翾就告诉洋洋,“有什么想知道的,都可以问我,问周边的叔叔阿姨。”这是一个表态,周翾是想让洋洋知道,如果他想了解,大人们不会回避这个问题,“不管说不说,没有对错,顺其自然。如果真的要告诉他,就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永远陪伴你,不要害怕。” 孙阳也告诉徐华夫妻,家长要保持不回避的态度,如果孩子问起,不要驳斥、不要当作没有这回事,可以问他:“你为什么觉得自己会死呢?你觉得死会怎么样?”引导他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孩子能接受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然是最理想的认知,但孩子不一定能做到,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强行把答案给他。 周翾说,对10岁以上的孩子来说,能感受周边的气场和氛围,医生和家长不说,不代表孩子不知道,闪烁其词会让孩子获得模糊信息,反而加大恐惧感和负担感。小点的孩子,不太知道死亡的概念,更多是希望缓解疼痛。 生活总要继续 4月2日,洋洋的腿又疼了,他的情况在一天天恶化。 病房主管曹英说,为了控制疼痛,镇痛力度正在加大,洋洋已经下不了床了。 看着孩子的情况,某些曾尽力克制的念头,还是出现在徐华和杨琦的脑海中。“没办法的事。”杨琦说,他已经渐渐能接受洋洋将要离世这件事了。 入住的第三个星期,徐华第一次主动向曹英问起,到时孩子离世,可以如何办理后事。她说想为洋洋助念。 志愿者的陪伴,曹英、周翾的开解,在让家长状态变好、心情开朗,佛乐在房间内徐徐放出,徐华说这让她心情平静,坏的、恶意的东西不会萦绕周围。 曹英觉得,徐华心态变了,刚入住时,她老跟杨琦吵架,杨琦让着她,徐华现在学着换位思考,也不吵了,两人说话心平气和。 这是变得珍惜身边人了。 杨琦说他以前工作、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孩子。现在孩子即将没了,接下来的意义在哪里,他还没想好,但他觉得自己应该要去更好地照顾在世的、在身边的亲人。 徐华夫妻俩现在都在北京照顾孩子,没了工作,回去之后生活如何开始、怎么过,对他俩来说都还是一团乱,更何况还要直面孩子离去的悲伤现实。徐华说,现在就是先陪着孩子,虽然不知道怎么开始重新生活,但生活总要继续。 文中孩子、家长均为化名 本版采写、摄影/新京报记者 周世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捷信回“王座”,华融消费金融利润降八成
- 下一篇:敬仰先贤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