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真菌”现身30多个国家地区 来源不明鉴别(3)
时间:2019-04-19 09:31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韩国医生李伟桥通过对既往病历的回顾性检测,追溯到目前最早的感染病例,出现在1996年,由于当时检验水平有限等原因,耳念珠菌被误诊为另一种真菌“希木龙念珠菌”。这一结论在尚红团队得到了验证,通过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该院15位住院患者临床标本的重新鉴定,原本被误诊为“希木龙念珠菌”的病例均为耳念珠菌感染。 杰克·梅斯对耐药真菌的出现提出了新的看法。他曾到美国疾控中心分享研究成果,认为是农作物大量使用杀菌剂导致了抗药性真菌的发展。廖万清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随着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患者;侵入性检查或治疗的日益增多;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其他疾病如HIV感染、糖尿病等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新的致病真菌不断出现。” 对此,廖万清解释说,虽然抗生素只针对细菌,但会造成菌群平衡失调,且随着抗真菌药物使用的增多,原本不耐药的真菌(如白念珠菌)被压制后,耐药的耳念珠菌就成了优势菌种,它对人体的破坏性也逐渐显现。 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多次发现并报道了既往非致病真菌首次引起人类感染的病例,如指甲隐球菌引起脑膜炎等。“现代医疗延长了患者寿命,使真菌感染的可能成为现实。同时,这样的感染可能原本就有,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逐渐被科研人员发现。”廖万清解释说,“现有的有效抗真菌药物相对有限,由于真菌细胞与人体细胞类似,都是真核细胞,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比抗细菌药物更难,因此临床医生在应用时应尽可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避免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减少多重耐药真菌的出现。” 耳念珠菌的来源目前还不明确,是环境真菌还是人体共生菌,也不清楚。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这是新近进化出来的、快速适应人体宿主环境能力的新物种,主要引起血液感染,死亡率高达60%。与耳念珠菌的神秘来源相比,阻断其传播的现实手段似乎更为迫切。 防御措施 美国疾控中心设有真菌部门,在其官网上,详细介绍了预防耳念珠菌的措施和指导性用药建议,并明确提出,如果医疗机构或实验室怀疑有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应立即联系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和疾控中心,寻求指导。 家庭常用的消毒方法如开水消毒等,对耳念珠菌根本不起作用。不过,黄广华强调说,耳念珠菌对健康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医院内,集中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ICU病房。美国的大规模流行也都是在院内发生的。 “我们一直在呼吁,警惕超级真菌的潜在威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廖万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起,廖万清团队发表了数篇文献呼吁对耳念珠菌的重视和预防。为应对这一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4月9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专门举办了研讨会,黄广华应邀前来,向医生们介绍了耳念珠菌的最新研究进展。 黄广华本人也曾组织多位相关领域学者,与《菌物学报》合作,在2018年10月出了一期关于病原真菌的专刊。“真菌感染已成为全世界临床上面临的严重问题,是人类健康不容忽视的杀手,但中国对真菌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明显落后于细菌和病毒感染领域,相关研究获得的资助也非常有限。”专刊的序文中写道。 全世界每年真菌引起的浅部感染人数超过3亿,在免疫缺陷人群中,真菌引起的致命性深部器官或血液感染达250万例以上,致死率超过50%。然而,公众和科研主管部门对病原真菌感染的认知却非常有限。多位检验科医生表示,临床医生对真菌感染的了解明显少于细菌和病毒感染,很多人至今还没听说过耳念珠菌的存在。 临床上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预防和控制耳念珠菌的感染和传播,导致爆发性流行,其后果难以想象。基于中国各级医院的现有条件,设计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检测技术,似乎是一种现实可行的考虑。 廖万清团队与荷兰皇家科学院联合开发了两套针对耳念珠菌的诊断方法,一是针对没有质谱仪的单位和国家,搭建一个只需几万元的检测平台;第二种方法是,跳过培养步骤,避免人为漏检,直接对抽血样本进行检测。目前,两项技术已经完成实验室验证,但是国内临床病例过少,暂时无法进行临床试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