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真菌”现身30多个国家地区 来源不明鉴别(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超级真菌”现身30多个国家地区 来源不明鉴别(2)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较弱而被认为是高危患者,死亡率极高。耳念珠菌感染患者一般都伴有其他严重的疾病,这进一步增加了病人的死亡风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医生黄倩等人在《“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研究进展》一文中总结了易感人群和环境特征。

  耳念珠菌能够在干燥和潮湿的表面、床上用品、地板、水槽、空气、床上、皮肤、鼻腔和病人的内部组织等不同环境长时间存活,引发血液、肺部、尿道、表伤口感染以及耳道等部位的感染,对使用医疗辅助设备如尿管等内置导管、呼吸器械、长期住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等,尤为危险。

  此外,对耳念珠菌的鉴别存在一定困难,传统的生化鉴定方法很难鉴定超级真菌,目前主要使用质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这两种方法。据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方文捷介绍,当病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且用药无效时,临床医生会让患者抽血检验是否有真菌感染。血样到检验科后,放在培养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上会出现多个菌落,这时医生会选取一两个菌落做质谱分析或一代基因测序,以确认真菌种类。但由于仪器使用成本较高,不会将全部菌落都拿去分析,能否挑中超级真菌,则十分依赖检验医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

  “很有可能漏检”,多位受访对象都表达了这一观点。不仅在挑选菌落的环节容易出现漏检,在后续分析阶段,很多医院还不具备质谱仪等先进检验设备。除大型三甲医院,肯花300多万元人民币买一台质谱仪的医院在中国并不普遍。

  基因组分析已经证实了耳念珠菌有多个毒力因子编码基因。从基因角度分析,中国分离出的耳念珠菌与美国等地菌株的毒性差异并不大,“中国病例报道少,并不意味着中国境内的耳念珠菌感染或携带者很少。这可能是由于目前大多数医院的鉴定能力有限,不能分离和准确鉴定出耳念珠菌。”《“超级真菌”耳念珠菌研究进展》一文总结道。

  

“超级真菌”现身30多个国家地区 来源不明鉴别

  2017年起,廖万清团队发表了数篇论文呼吁中国提高对耳念珠菌的重视和预防,其所在的院士工作站也一直在监测耳念珠菌的情况,遍布广西、内蒙古、浙江、江苏、海南、广东、河北、陕西等很多个省区。图/受访者提供

  从何而来?

  2016年6月24日,美国疾控中心发出警报,呼吁全美相关医疗机构高度警惕耳念珠菌感染,尽快建立相应防治策略,防止该菌扩散和侵袭性疾病的蔓延,并设立了官方电子邮件回答相关问题。据《纽约时报》报道,真菌研究小组成员原以为“每个月会收到一条消息”,没想到几周后,收件箱爆满。

  五个月后,美国疾控中心官方网站通报,发现了“超级真菌”耳念珠菌,已经造成至少13人感染,4人死亡。与十年前首次发现耳念珠菌相比,人们对它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2009年,日本医生第一次在一名女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发现耳念珠菌,但当时还没有发现它的致命性。

  两年后,这个看似无害的真菌出现在韩国水原大学医学院检验科医生李伟桥(音译,Wee Gyo Lee)的研究中。他发现耳念珠菌引起了3名患者出现真菌性败血症,证明此种病原体能够引起侵袭性血行感染。另一位荷兰微生物学家杰克·梅斯也于2012年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他当时正在分析印度四家医院的18名患者的血液感染样本,在其中发现了这种真菌的身影。此后不久,世界各地似乎每个月都会出现耳念珠菌感染的报道。

  “耳念珠菌的传播方式还不清晰,目前已知的是,英国一家医院的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出现的耳念珠菌感染,最可能的传播方式是腋窝体温计在重复使用后造成交叉感染。”黄广华介绍说,一旦人体携带耳念珠菌,皮肤、呼吸道等都可能是其入侵渠道,“对耳念珠菌的研究从2016年才开始明显增加,相关基础研究还比较浅,关于入侵途径,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原本猜测,耳念珠菌可能起源于亚洲,并传播到全球,但当对比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南非和日本的耳念珠菌样本基因时,却发现它们的起源并不在一个地方。《纽约时报》报道称:基因组测序显示,这种真菌存在四种不同版本,且彼此差异较大,以至于研究人员猜测,这些菌株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分化,同时在四个不同的地方从无害的环境菌株中脱颖而出,成为耐药病原体。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