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摄影师储卫民获国家地理摄影大赛总冠军(2)
时间:2019-08-16 06:3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获得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摄影奖项,微博粉丝突破90万大关,但今年也只是储卫民全职摄影的第三年。之前,他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后又顺利留在当地的银行做软件工程师。但即使学业和工作繁忙,他始终坚持着摄影这个爱好。 从大学时攒钱买下第一台单反相机开始,储卫民彻底迷上了摄影。在网上找教程跟着自学,买一大堆书回来了解摄影的技术,他利用空余时间一点点摸索学习。 “最开始就是在城市里,什么都拍,练手。”直到大二申请到德国做交换生,一次在阿尔卑斯山徒步的经历,将他真正带向了户外摄影之路。看到当地的老人小孩都加入徒步的队伍,在积雪中前行,他被这种挑战自然的热情打动,随之对户外旅行摄影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把摄影作为爱好可以陶冶情操,但真要辞掉高薪的工作,背离多年学习的专业轨道,全职摄影,储卫民也难免遭受到来自家人的不理解。 “起初和家人有一些观念上的差异,但我也不是裸辞,边工作边做准备。”2017年年中决定全职做摄影的时候,储卫民已经可以通过接拍商业照片获得稳定的收入。今年3月拍出获奖作品的格陵兰之行,就是储卫民靠个人积蓄完成的自由行程。 户外工作不能莽撞,要有井然的条理和清晰的规划。每到一个新的拍摄地点,只要当地法律允许,储卫民就要先升起无人机,了解所在区域的完整地貌。在乌佩纳维克小镇拍摄时,储卫民就是在电脑上对照着无人机拍摄的小镇全景图,一点一点地分析小镇的地形地貌,寻找和规划拍摄地点。 事前做规划,然后提出风险预案也是储卫民一贯的行为方式。目的地可能出现的高原反应、极寒天气等等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根据当地的危险程度提前联络户外组织或雇用当地向导也必不可少。在应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外,储卫民还会及时利用拍摄空余后期处理照片,便于查漏补缺,不留遗憾。 挑战 爬雪山、徒步无人区,高颜值照片来之不易 每次出门,储卫民身上仅摄影设备就有5-8公斤重,再加上自己的随身物品,总重量20公斤左右的大号登山包就是他在户外生存和工作的保障。根据当地气候,他准备有排汗透气、保暖和防风防雨功能的衣物,如果行程中需要户外徒步野营,行李中还会装上炉具、锅、睡袋和防潮垫。 每年除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家,其他时候储卫民都行走在户外摄影的路上。长期外出工作,让他练出了快速打包行李的技能。“有的时候时间紧,临出门前两小时都可以打包完成。” 回想几年前他还是没有任何经验的户外“小白”,在德国做交换生时,去国王湖徒步,没有专业户外装备的他,走到鞋子都全部湿透,还遇到过至今记忆犹新的危险时刻。 大二时他独自一人去攀登瑞士的雪朗峰,当天的天气状况并不算好,阴天有雾的状况下,储卫民挑战登顶这座海拔近3000米的雪山。即使已经有过几次成功登顶海拔2000米雪山的经验,但当时的装备与经验仍欠缺很多。 下山时,储卫民意外走上了悬崖小路,天色渐暗,忽然而至的大雨冲刷着山坡,甚至引发了山洪。已经失去导航的储卫民起初在雷声和雨水中狂奔,一度走到了乱石堆里。 面对眼前的艰险情况,他只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观察周围的地势,寻找一切可能的生路。最终,他找到牧民留下的绳索帮助自己走出漫过大腿的水流,来到安全地带。 这一次荒野求生的经历让初出茅庐的储卫民体会到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却并未阻止他勇攀高峰的步伐。 在格陵兰的无人区,连日的大雨让他连续两天被困在帐篷里,微弱的信号很难与外界联络,他与孤独相伴,等待姗姗来迟的风景;在与强风的对抗中他努力站住脚;在雪地里他匍匐前进……高颜值照片的诞生,来之不易。 思索 认识自然的旅途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 储卫民喜欢拍摄冰川、峡谷、星辰、极地等自然景观,在一次次的户外探险中,他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遇到过危险,品尝过艰辛,他用镜头记录下对于自然的态度与感受。 他形容自己的状态是:敬畏自然,挑战自己。户外徒步不能莽撞冒进,要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有危险意识,保护自己才能拍到好照片。敬畏自然的同时,储卫民不断挑战自己的体能,攀登新的高峰。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储卫民的足迹已经踏上13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