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或可致死,高温作业需做好防范(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医疗播报 >

中暑或可致死,高温作业需做好防范(2)

  金若刚表示,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一般可以很快恢复,不必调离原作业;若因体弱不宜从事高温作业,或有其他就业禁忌症,应调换工种。

  预防 高温作业单位和劳动者都应提高防范意识

  在三伏天某日12时许,路面温度高至60℃。“嘭”的一声,某建筑工地工人张先生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即刻被送往医院,诊断为热射病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据张先生的工友介绍,单位正在赶工期,工人每天午餐后没有休息,就要马上开工,工地防暑降温措施也做得不够。

  金若刚提醒,高温环境作业的单位和劳动者本人都应提高防范意识,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职业性中暑的预防工作:

  改善工作条件。定期检测高温作业环境,改进各项防暑降温设施,如厂房设计采取通风散热、使用隔热屏障,设置风扇、空调等降温设备。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均需进行高温项目体检,凡有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慢性肾炎、全身瘢痕面积≥20%以上和癫痫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加强个体防护。在特殊高温作业场所,应配有隔热、阻燃和透气性良好的工作服,并佩戴防护眼镜及隔热面罩。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创造舒适、凉爽的休息环境,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温户外劳作,保证充足的睡眠。

  及时补充水和盐分。不论是否进行大量体力活动都应该多喝水,而不要口渴时再喝,高温作业前或大量出汗时,饮用温盐开水或运动型饮料。不可饮用含酒精饮料或大量的碳酸饮料。这些饮料会使体液丢失更明显。要避免饮用过凉的冰饮,以免引起胃痉挛。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使用防暑用品。多吃易消化、含水分高的蔬菜、水果以及乳制品等,饮用含盐清凉饮料,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

  出现中暑先兆要马上脱离高温环境。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中暑先兆症状时,要果断中止高温作业、脱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如果症状没有改善应及时就医。

  相关链接

  高温天气家中常备防暑药

  金若刚建议,高温天气,家庭应常备一些防暑药品,并对常见防暑药品的功效有所了解。

  仁丹:能清暑祛湿。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涨、胸中郁闷、腹痛腹泻,也可用于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

  藿香正气水:能清暑解表。适于暑天因受寒所致的头昏、腹痛、呕吐、腹泻等症。

  十滴水:能清暑散寒。适于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呕吐、胸闷腹泻等症。

  清凉油:能清暑解毒。可治疗暑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或因贪凉引起的腹泻。

  菊花:具有消暑、平肝、利尿等功效。有高血压的患者尤宜,以开水泡代茶饮。

  荷叶:适宜中暑所致的心烦胸闷、头昏头痛者。有高血压的患者尤宜,以开水泡代茶饮。

  延伸阅读

  舍不得开空调 老人在家中暑

  老幼孕妇等八类人群更要做好防暑降温

  近日,70岁的黄女士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被诊断为热射病。黄女士有点冠心病,当天上午感觉到有点不适,以为是冠心病的症状,午后突然变得不太清醒,他的老伴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没觉得家里特别热,我们老两口比较节俭,很少开空调,没想到会中暑。”经过抢救,黄女士终于脱离危险。

  金若刚提醒,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以及患有某些疾病、服用一些特殊药物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在高温天气,尤其要为他们做好防暑降温:

  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汗腺萎缩、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通畅,易引起中暑;

  孕产妇 由于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较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很容易发生中暑;

  婴幼儿 全身各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比较差,皮下脂肪比较多,不利于散热,容易发生中暑;

  心血管疾病患者 高温天气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容易发生中暑;

  糖尿病患者 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当热量积蓄在体内,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者 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这类人群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服用特殊药物者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药物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