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业科学家的泥土情怀(3)
时间:2019-08-13 13:4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一天清晨,他到广西隆安县的实验基地,挖一个甘蔗粉垄和常规耕作相连的土壤剖面,但粉垄底层土质很硬,他埋头挖了大半天,连吃饭都忘记了。 这个土壤剖面,揭开了粉垄绿色增产的“谜底”—— 一是粉垄技术利用“螺旋形钻头”深旋耕均匀粉碎土壤,经钻头切割、旋磨、碰撞产生高温处理,高速旋转带动氧气融入土中,使土壤发生物理改变和化学反应,将土壤颗粒裹住的养分释放出来。 二是粉垄后的土壤更为疏松透气,氧气更为充足,作物的根扎得更深且能“自由呼吸”。 三是粉垄构建了全新的土壤生态环境,水、肥、气大幅增加以及土温的提升,促进了作物根系发达、植株健壮,进而使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 “粉垄技术不仅能使低产田变成中产田、中产田变成高产田、高产田变成更高产田,从而大幅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而且还适用于尚未完全利用的盐碱地、砂姜黑土、退化草原、边际土地等类型土地。”多次参与粉垄技术测评的张洪程院士说。 2017年,“粉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被原农业部列入国家主推技术,很快在全国“遍地开花”。 2019年6月,中科院等单位专家对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区11.75‰滨海重度盐碱地进行3次粉垄处理,在2018年玉米增产73%、玉米籽粒盐(钠)含量减少20.81%之后,再次验收第二茬冬小麦亩产372.15公斤,比常规耕种增225.76公斤,增幅达154.22%。这意味着,低成本、物理性改造盐碱地找到了新路。 2019年6月,经专家测产,河北盐山县种植大户王春祥实施粉垄小麦“零灌溉”,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370.9立方米,增产20%以上。华北平原水资源匮乏难题,迎刃而解。 201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在江西测试,粉垄种植红薯平均比传统耕作增产超过100%。 2019年7月,具有突破性的宿根甘蔗“遁耕”实测结果显示,每亩蔗茎数4725条,比常规增加1107条,增幅30.59%;平均茎粗3.25厘米,比常规增加0.30厘米,增幅10.15%。 一个个增产捷报,给了韦本辉更大的信心。如今,粉垄技术已在全国26个省份36种作物上成功应用。 韦本辉为之奋斗的粉垄绿色农耕时代,已经到来。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3日 01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是怎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
- 下一篇:美丽新宁夏 锦绣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