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业科学家的泥土情怀(2)
时间:2019-08-13 13:4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他仔细观察研究,发现有的村民把秧苗插到田里,任由“上田灌水下田流”,土壤缺氧,水稻生长差。他看了很多农技书籍,总结出一条经验:合理排水、让稻田干湿交替、冬季改土,就能使水稻增产。 韦本辉将此法告诉大家,却受到冷遇:“有人说,我们种了一辈子田,还要一个小年轻来教?”他只好带着几个愿意尝试的人一起耕种,果然当年就大幅增产。大伙信服了,纷纷效仿,村里粮食很快实现自给自足。 1975年,韦本辉怀着研究农业的满腔热情,考上广西农学院。经过3年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后,却被分到广西农业科学杂志社,从事期刊编辑工作。 对于“学无所用”,韦本辉起初有些不习惯,但很快便调整好心态。他足足用了10年时间坐冷板凳,潜心积累科学素养。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2001年,韦本辉调任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他决定重点研究淮山:“淮山营养丰富,但当时广西种的都是老品种,产量低、品质差,研发潜力大。” 一无经费、二缺人手,韦本辉带领几个年轻科技人员从零起步,一边选育新品种,一边研究新栽培方法。一干就是10多年,主持选育了37个品质好、产量高的系列新品种(系),已有“桂淮”6号等12个品种(系)通过审定。 后来,韦本辉成为国家农业项目首席专家。他主持的“淮山药项目”在河南、甘肃、江西等地实施,河南、山东等北方型山药品种被引种到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广西“桂淮系列”品种在浙江、江西等地引种成功,实现了“南淮北移”“北种西扩”。 颠覆传统 一项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终止矢志奋斗者的脚步。 常年走南闯北,韦本辉留意到一个现象:良种、良田、良法、良态作为农业发展的“四大法宝”,关于良种、良法的研究不少,而良田、良法、良态的综合研究则较为鲜见。 “土壤是农业之母,土壤好什么都能长好,土壤坏了后患无穷。”韦本辉说,传统犁头式耕作,可利用土层不足20厘米,拖拉机耕、耙、起垄,轮子重力反复碾压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土壤的生产力越来越衰退;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层板结、土壤变酸、河湖污染,既损害农产品质量,又影响国民身体健康…… 长此以往,农业如何可持续?粮食安全怎么保障? 农谚说“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多打十斤粮”,韦本辉思考,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耕作模式把土壤深耕深松,在减少化肥农药的同时保障稳产高产? 心怀责任的韦本辉,说干就干。 2009年的一天晚上,他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看木匠打家具的情形:木匠在木板上钻孔时,用牛筋拉动铁钻头反复转动,孔就会越钻越深,粉末状的木屑也会随之浮上来。 “如果用螺旋钻头代替犁头耕地,不就可以把板结的土壤打得更深,浮起来的土壤不也就更加粉细、疏松了吗?”他随即画出草图,找到一位农机师傅加工制造。 几个月后,螺旋形钻头样机做成了。 在广西宾阳县,韦本辉用刀耕火种、人工锄头、牲畜犁头、拖拉机犁耙、粉垄钻头等,做了“五千年农业模式”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花生在“零施肥”条件下,采用这五种耕作模式,后一种耕作模式总比前者有8%以上的增产规律,而粉垄耕作比拖拉机耕作增产幅度超过13%。 冰冷的数字,点燃了韦本辉的热情。 由于当初制作的钻头挂到拖拉机上耕作时,速度慢且易坏,韦本辉又委托一家农机企业研制。 经过反复试验,2010年10月,拖拉机牵引螺旋形钻头的第一代粉垄机试验成功。此后几经改进,终于研制出在地里跑一遍就可完成深耕、耙地、起垄等多种功能的“自走式粉垄整机”。后来又增添了“倒T型”底耕(遁耕)等粉垄耕作机械新成员。 颠覆传统耕作模式的粉垄技术,诞生了。 粉垄时代 为推广应用粉垄技术,韦本辉决定走遍全国进行调研试验。 “盐碱地、砂姜黑土中低产田、退化低产草原……各地土质各不相同,技术都要相应变化。”韦本辉说,“我一点点动手做对照实验,几乎挖遍了全国各地的土。” 韦本辉如拓荒牛般,耕耘着希望,探求着绿色生命的本质。 “最多时一周走5个省份,跟着粉垄机对甘蔗、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30多种作物做对比试验。”韦本辉说,“土壤剖面基本上都是自己挖,我干农活可不比年轻人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是怎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
- 下一篇:美丽新宁夏 锦绣新家园